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你适合走学术研究这条路吗? 精选

已有 31645 次阅读 2011-8-11 19:24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 学术研究

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

(王德华)

 

Nature 的文章《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博士生》(What makes a good Ph.D student) 中,作者最后列出了一个成功研究者所具备的6个条件(比较适合生物学等实验科学)。

 

1、具有明确的目的(动机)(Extremely motivated

2、具有创造力 (Creative)

3、非常聪慧、思维敏捷 (Very smart)

4、工作非常努力 (Very hard working)

5、掌握非常娴熟的(实验)技术 (Very skillful in the lab)

6、非常幸运 (Vey lucky)

 

文章说,在上面6条中,幸运不是谁都可以依靠的,所以集中发展其他5个方面。

如果你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中的多个方面(如3条以上),学术研究这个职业可能不是很适合你。你需要重新思考你的职业选择。

 

我觉得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需要和应该了解这几条的内涵,认真思考和分析一下自身的条件,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和选择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经常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科学研究。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性分析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时候过于自卑、不自信,有时候又过于自大、有点狂妄。妄自菲薄和夜郎自大对自己的发展都不利。

下面谈谈我对这几条的理解,与我自己的学生们交流。

 

1、具有明确的目的(动机)

读博士要有明确的目标,做科学家还是只是让自己的生活中有一个经历?做科研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也就是兴趣。目标、动机、愿望和兴趣,有些人开始就有,有些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做任何事情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都是有利的,会少走弯路,会集中精力。

目标有大有小,有早有晚。动机和兴趣有强烈程度的差异。

有目标,但一定不是功利性的。

 

2、具有创造力

学术研究需要创新,需要发现,这就需要创造能力。创造力是科学研究的精髓。人都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需要挖掘,需要学习,需要训练。创造能力需要知识和智力的支撑。

创造力有大有小。

创造是新,不是模仿,不是重复。创新是探索未知,解释未知。

 

3、非常聪慧、思维敏捷

学术研究是智力活动,所以思维需要敏捷,悟性要高。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善于规划,善于计划,善于总结,这些都是聪明的基础。人都有一些聪明之处,聪明也是可以训练和学习的。

人的聪慧、悟性和思维等也有程度差异。

聪慧需要汗水、需要专一,聪慧不是固执,不是保守。

 

4、工作非常努力

学术研究需要专注,专注于掌握文献,专注于实验过程,专注于实验观察,专注于思考,专注于写作。每一步都需要全力以赴,都需要专心致志。科学研究不是机械劳动,不是8小时工作制。学术研究不需要监工。科学研究忌讳懈怠、散漫,不需要“九三”会员。努力工作不是蛮干,不是没有计划的忙碌。科学研究需要的是有思想、有思考的努力工作,不是没有任何计划和思考的努力工作。

努力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

 

5、掌握非常娴熟的(实验)技术

实验科学需要技术,需要设备。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仪器设备的发展和更新,促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对关键技术的熟练掌握,关键设备的熟练操作,是科学研究的保证。熟练掌握一些关键技术手段,熟练掌握一些关键仪器设备的操作,是非常必要的。要是在技术手段上有独创,在仪器设备上有专业性的改造,就是“绝活”。

熟练程度也是有差异的。“绝活”不是谁都有的。

 

6、非常幸运

这需要上苍的惠顾,需要贵人相助,也需要自己的把握。机会和机遇一直青睐有准备的人,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机会和机遇是与自己的素养和实力密切相关的。

运气取决于很多方面,但个人的性格(如处世方式)对于幸运降临的几率是有重要影响的。

 

所以,除了天才科学家外,经过严格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潜在的成功的科学研究者。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研究者,必须按部就班,接受严格的科学训练。反之亦然。个人的努力和追求与导师的指导要密切结合,要有一个平衡。靠自学成才是无奈之举,完全靠导师也没有很大出息。

 

总之,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研究者,自己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有几项拿手的手艺。这是自己将来独立创业的基础和根本,必须的。没有金刚钻,怎么揽瓷器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474215.html

上一篇:寒门弟子发奋读书是改变现状的上策
下一篇:早餐小景与文化传承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64 武京治 李学宽 丁甜 王有基 黄锦芳 吕喆 杨月琴 罗帆 王国杰 孟津 赵星 苏盛 熊尚凌 罗晓敏 苏学 唐常杰 杜雪明 张骥 吴锦宇 雷栗 葛德燕 朱晓刚 何青 关燕清 王启云 高建国 伍松林 王琛柱 胡自民 张彦斌 苏力宏 庄艳 石锋 何应林 柳顺义 程翥 吴江 赵月前 胡方云 张玉秀 陈杰 李培现 朱新亮 方琦 李东风 马春旺 姚瑶 李宇斌 王凡 邢东义 黄俊 曹禺 张英 liguoshuai wuweikui fqk6166 xqhuang hushibin xiaolu8755 宋敦江 xsongy xuexi52 flyingfishguo haha233

发表评论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