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宇之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Know

博文

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教授侧记 精选

已有 41430 次阅读 2012-3-1 00:0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院士, 计算机, 美国工程院

一、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很荣幸在李凯教授组里做博士后,在他指导下做一些研究工作。今年春节回国过年,我最早也是从科学网上得知李凯老师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立刻给他发了一封祝贺的邮件。没想到李老师回信说:“It was a surprise. I had no idea.”因为美国工程院是提名制,所有很多候选人并不知道自己被提名,和诺贝尔奖差不多。李老师后来说他也是工程院公布结果前两天才知道的。

这是普林华人、新泽西华人中的一件大事了。计算机系主页、普林斯顿工程学院主页都立刻报道了李凯老师当选工程院院士的新闻,这条新闻也很快登上了当地的一些报纸头版头条。

大家说要组织一次活动给李老师庆祝一下,最后决定去附近的川妹子中餐馆。那天大家都很高兴,从6点半开始边吃边聊到了9点多。我们也了解到了很多新的资讯。比如,李老师介绍到,美国工程院并不是由政府组织,成为工程院院士后还需要交membership费(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比较有意思),因此这更多的是一种学术荣誉,并不代表着拥有了更多的权力。

二、不同视角的观点

平时和李老师聊天讨论,他总会有一些不同视角的观点,给人很多启发。记得又一次午饭,他聊到了几个观点:

1)研究中不要受制于他人的技术,不要怕干脏活、要敢于从头设计,这个过程会锤炼出强大的自信。他举了了09年图灵奖得主Charles Thacker的例子。Dr. Thacker是李凯老师以前在DEC实习的Mentor,因此一直保持联系。Dr. Thacker 2000年左右在英国筹建微软研究院时,李凯老师去拜访过他,发现Thacker博士正在研制平板电脑,他的办公室里面居然还摆着各种电子设备仪器,此时Thacker博士已经快60岁,还亲自去做研究。Thacker博士一生中研制的PC、以太网等革命性的技术,都是他自己亲自从头设计的。李凯老师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大学的时候自己也组装过电视机。这样的经历能积累第一手经验,能增加自己的信心。

2)研究创业都是追求用最少的钱做出有价值的工作,在硅谷一个只会拉风投而不能把企业做大的CEO没人要。现在国内的研究评价指标是看能拿到多少项目经费,李凯老师觉得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评价方式。这本来是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但是李老师拿硅谷创业公司做了一个例子,一下子让人觉得非常形象。在硅谷,一个创业公司早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一个合适的CEO。CEO的职责是把企业做大,如果一个CEO只会花钱(拉风投),但不会用钱(做大企业),这样的CEO肯定没有人愿意雇佣的。

3)创业需要一个平衡的团队,技术、市场、管理等每个方面都要最好的人。创业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我们往往只懂得其中的一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组建一个团队来弥补。他在创办Data Domain的时候知道自己擅长技术而不擅长管理,因此创业初期便开始寻找CEO。他认为Data Domain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他和几个共同创始人及时地寻找到公司的CEO。而国内的很多不善于管理的创业者往往不愿把自己的企业交给专业的管理人员打理,这会大大阻碍企业成长的进程。

三、简单的做事方式

和李凯老师一起工作,也不断地发现他的做事方式有些特别,从而不断地引发自我思考。下面是我自己体会的例子:

1)系统地分析问题。李老师做事只抓住大方向,其他问题尽量简化。他的做事方法是“Keep It Simple,Stupid! (KISS)”、“Simple is better”。而我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从各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其中难免包含了各种细枝末节,这种方式导致问题经常会变得非常复杂。比如,有一次在移植TCP/IP协议栈到用户态时,我觉得有约10个功能需要考虑。和李老师讨论,他让我把那些因素分成两类:“必须有(Must Have)”和“可以有(Nice-to-Have)”。当我试了这种方法,发现原来Must-Have的功能其实也不过2~3个而已。

2)问题驱动。有一个任务是对比用户态TCP/IP协议栈与内核态协议栈。我想到了利用分析程序控制流的方法,通过给定相同的输入,来对比用户态与内核TCP/IP协议栈的热点控制流是否相似。因此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提取程序控制流,分析热点路径。但李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技术驱动的方法,也就是当遇到问题X时,没有从X直接出发,而是先考虑发明一种新技术,希望这种技术能同时解决X和其他问题。他认为更高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从X出发,反向推导,通过调研分析现有的解决方法,然后找到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没有简单的方法,那么再创新提出新方法。这就是属于问题驱动的研究方法。

3)精确定义。在使用问题驱动研究方法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精确定义问题。比如,对比两个程序行为是否相似,这听起来是一个无从下手的问题。讨论的时候,李老师让我先去定义“什么是程序行为、什么是相似?”当我把这些问题定义清楚后,思路就明确了。所以,只有将问题定义的越清晰,才能找到明确的解决方法。循着这个理念,我发现计算机学科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突破都是从一些定义出发的,比如什么是“可计算”?什么是“信息”?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可学习性”?这些定义都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四、后记与附录

李凯老师对中国计算机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因此也获得了2008年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海外杰出贡献奖。

衷心祝福李凯老师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附:


--------------------------------------

附中新社记者报道

李凯:从中国炼铜工人到美国工程院院士

新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普林斯顿大学华人教授李凯在其计算机系的办公室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讲述他从一个中国炼铜工人变成美国工程院院士的故事。

  美国国家工程院日前公布了2012年新当选的66位院士和10位外籍院士的名单,其中包括3位华人学者,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李凯名列其中。

  考上工农兵大学生的炼铜工人

  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办公室,李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1954年生人的他,初中毕业16岁就进入长春第二有色金属冶炼厂当工人,在工厂两年,他当过炉前工,也当过电解铜车间工人。“当工人很累,特别是三班倒上夜班的时候,干完活找点过夜的冷饭热一下填肚子,居然常常饭吃到一半就睡着了,有时候饭碗掉桌上或地上,醒过来之后继续吃。”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凯还在工厂里面组织学习班。“只不过很多人后来都放弃了,工作太辛苦,只有我坚持了下来。”所以,当1973年大学招考工农兵大学生的时候,要从整个厂里的四百个年轻工人中推荐一个人去参加当时的“高考”,工厂最后选中了李凯。李凯成为了中国恢复高考前少数的幸运儿之一。那年他进入吉林大学数学系学习。毕业以后第二年,又赶上了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考试,李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的中国大学生

  在北京就读研究生期间,李凯从外教那里获得如何到国外读书的信息,但在那个年代,李凯甚至不能从银行换到外汇支付美国学校的申请费。留学政策也在摇摆之中,最终邓小平定调,支持学生留学。

  李凯于是向美国一些学校提交了申请,但没有提交申请费。即便如此,最后他还是获得了耶鲁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校的全奖录取通知书。他选择了耶鲁。李凯就这样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大学生。1981年夏天李凯赶到学校时,几近身无分文,不过一切似乎也正重新出发。

  1983年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后,李凯师从世界上第一个“图林奖”获得者艾伦·佩利斯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提出了分布式共享内存思想,开创了计算机科学的新领域。随后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现任该校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华人教授首富”和美国工程院院士

  在一些论坛上,提及李凯总伴有一个“华人教授首富”的称号。当中新社记者问及于此时,李凯略带腼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说法。

  喜欢动手是李凯自小的习惯。“9岁那年就用晶体管做收音机,在大学里面我自己动手用半真空管和半导体做了一台电视机。”李凯一直是那种觉得学校教的太少,自己主动去学习一些东西的人。

  2001年前,李凯发现许多公司都存在数据存储问题。“美国公司在此前四十年时间内,一直用磁带保存数据,但磁带保存容易丢失、不容易找、重复保存、耗人工又占地方。”

  于是李凯2001年与人共同创办了Data Domai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重复数据删除产品,产品体积小可靠性强,公司产品渐成市场主流。如今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已成为存储领域的新分支,Data Domain公司也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并于2009年被EMC以21亿美元收购。于是李凯教授也因此获得了美国“华人教授首富”的称号。事实上,自公司被收购后,业绩进一步提升,只2011年便创下15亿美元的年营收。

  今年2月8日,李凯收到了美国国家工程院寄给他的一个包裹,才得知他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称,李凯当选理由是他在数据储存和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授予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士,目前在任院士总数2249人,华人院士约有80余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已经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头衔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4166-542685.html

上一篇:谁推动了信息产业发展?(美国科学院报告《信息产业创新》)
下一篇:系统设计黄金法则:简单之美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20 曹聪 任胜利 武夷山 侯德鑫 闵应骅 王涛 曾云 郭桅 王志杰 周金元 赵明 陆俊茜 邵明飞 伍松林 陆钢 韩健 吴吉良 neilchau crossludo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