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者拿到一个诺贝尔奖,让全国人都像中大奖一样,幸福激动了许多天,今天国庆长假后上班第一天,教授餐厅几乎所有人的话题都是诺贝尔奖,这在过去是不会发生的,主要是因为屠奶奶给我们中国人争了一次气。
“据说咱校曾经有个523教研室,青蒿素的粗品我们先弄出来,是屠奶奶接手后用乙醚一加给纯化了,就拿到诺贝尔奖了”“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脚下就是当年研究青蒿素大军经常出入的地面,这里的一些老学者曾经参与青蒿素的研究,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学校的蚊子叮人那么狠吗?就是当年研究疟疾流下的种。”
虽然不一定正确,不过,1992年我刚来这里上学时,确实被蚊子给咬的十分严重,当时后背全是大红包,找不到原因,后来同学告诉我,咱们这里的蚊子能穿过衣服咬人,才明白过来。
如果我们看看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诺贝尔奖往往不是给那些绝顶聪明的人,而是给那些勤奋加努力的人,这也比较符合许多鸡汤看法,劝人要用12分努力才能成功,不过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是运气。
一、够长寿。许多在科学研究中有成就的学者,因为寿命不够长,失去获奖的机会。据说我们中国医学界有人曾经证明沙眼衣原体的,就是世界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不够长寿,所以没有等到被诺贝尔奖长期的考察过程。说诺贝尔奖长期考察过程是有道理的,例如我们的屠先生,其贡献很早就被证明,但为什么到2015年才拿到。这和诺贝尔奖的程序有关,许多的被推荐人进入程序,委员会要进行筛选和投票,每年只有最多3个人入围,这必然会导致前后的冲突和不公平,而且绝对没有申诉的程序和机会,给你就是你的,不给不用解释,玩的就是心跳。
二、有人气。诺贝尔奖的运行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同行评议方式,不过是被推荐制度。同行首先都是人,就存在不确定性,推荐这个方式就必须存在一些看好你研究的科学家群体,这就导致你必须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然是必须被认可的关注,尤其是瑞典科学家的认可。这都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气。对一个项目的评价,水平高低不是那么容易精确判断的,只能根据大家的推荐和商量。被反复推荐,被多人推荐的,机会应该比较多;没有被同行推荐,或者很少被推荐的,机会比较少。即使被推荐,如果被推荐介绍材料得比较好和吸引人,估计也容易获得认可。这些显然是无法被操作,但显然有是重要影响因素。
三、是碰巧。今年的研究非常典型,几乎都包括研究过程的运气,青蒿素的纯化有运气的因素,抗虫药物的纯化也有运气的因素,中微子舞蹈现象的发现虽然巧妙,但也有运气的成分,DNA损伤修复虽然每个人都有故事,但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人在做,天在看。要获诺贝尔奖,运气占了一大半。中国的学术规模越来越大,物理学上虽然我们没有拿到,但关于中微子的研究水平据说不错。细胞学方面,关于细胞死亡方式,关于细胞内炎症小体的研究,免疫学领域,一些新炎症基础效应的发现,结构生物学大量蛋白结构的解析,在核酸序列分析方面,中国的研究早就向国际水平看齐。既然过去我们研究平台和研究能力不足的时代,都可以获得国际级别的成果,在当今我们拥有人才、经费和平台优势的情况下,我们不用怀疑,诺贝尔奖将蜂涌而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