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安慰剂效应的两面性:天使和魔鬼 精选

已有 7508 次阅读 2015-10-10 07:1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现在成功通过临床试验的新止痛药物越来越难,原因可能不是药物本身没有效果,而是因为安慰剂效应太强大。这已经成为制药公司面临一个棘手问题。

一项临床一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也很好,甚至这种对照组安慰剂效应能把药物的效应掩盖,临床研究无法证明药物的效果。这是加拿大科学家对美国这项临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的结论。研究小组来自疼痛研究顶级实验室McGill大学,负责人是痛觉遗传学家Jeffrey Mogil

安慰剂效应在抗抑郁与抗精神疾病方面非常明显,曾经是否有镇痛的安慰剂效应的热烈讨论,这也引起学术界对止痛药物临床试验确切效应的担心。为弄清楚这一问题,Mogil等检查了从1990年到2013年间的84项慢性神经疼痛的临床试验结果。

根据疼痛等级分类,试验药物对疼痛症状的缓解效果在23年间几乎未有增长。但安慰剂效应却不断提高。1996年,药物治疗效果比安慰剂处理高27%,然而2013年,这一差别缩小到9%。这一现象仅仅发生在美国境内的临床试验,欧洲,亚洲等国家的临床试验都没有出现这一现象。

这一结果可以说明为何制药公司难以用临床试验确定令人满意的止痛药物。意大利Turin大学神经学家Fabrizio Benedetti教授指出,最近十年用于治疗癌症神经疼痛临床试验均未成功。

安慰剂效应只发生在美国境内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广告对消费者的冲击带来的夸大影响。这些广告提高了患者对于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期,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安慰剂效应。

Mogil等的数据改变了长久以来界内进行临床试验的基本假设,即安慰剂对照。鉴定药物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比较它与安慰剂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否有显着差异。然而,Mogil等人发现即使近年来安慰剂效应不断增长,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未见增加。

他们认为,安慰剂与药物反应并不是严格相关。Mogil认为,从分子机制上来讲,安慰剂与某些药物在治疗患者痛觉的基础是一致的,都是通过释放获激活脑内内啡肽系统实现的。因此,安慰剂效应能掩盖药物实际作用也不足为奇。许多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认为,他们服用的是真正药物,这样会通过神经系统调控减轻痛觉的反应。

制药公司的解决方式是选择对照组药代替安慰剂进行实验。或将临床试验的规模缩小,降低人们的预期。然而最理想的方法仍是寻找治疗效果更好的药物。

Mogil认为,探究安慰剂效应的内在分子机制也十分必要。甚至可以通过安慰剂效应实现非药物治疗目的。

安慰剂效应对药物临床实验是一种干扰和麻烦,但也给临床上治疗某些疾病带来一种自然疗法,因为安慰剂效应本身是通过患者自身内在的抗病机制产生效应。这非常符合“信则灵”的宗教信仰现象。从科学角度,我们似乎应该将这种现象告诉给患者,但是具体到现实,我觉得宁可充分发挥这种安慰剂效应,让患者不使用任何药物获得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有一些健康产品公司,也非常善于利用这种安慰剂效应,我本人认为这非常值得鼓励。只要效果理想,只要让大家获得效果,善意的欺骗也值得赞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26982.html

上一篇:SCI新增功能“文献级别用量指标”是个什么东东?
下一篇:用免疫细胞基因表达特征诊断病原体类型的新方法
收藏 IP: 112.64.63.*| 热度|

13 武夷山 印大中 袁海涛 谢平 黄永义 农绍庄 邢志忠 赵斌 divingmed shenlu nm aliala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