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中国学者用新方法发现大量环形RNA分子 精选

已有 20138 次阅读 2014-9-23 14:13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918日,《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环形RNA研究的最新进展。该研究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杨力课题组和陈玲玲课题组共同完成,他们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实验和计算方法,利用这一技术发现了大量环形RNA分子。《细胞》杂志的评审专家表示,该研究对哺乳动物细胞系中环形RNA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解读。

他们利用特殊核酸酶对富集环形RNA,结合新的计算分析软件,在人胚胎干细胞H9中发现近万条环形RNA,证明内含子RNA互补序列介导的外显子环化现象。不同区域间互补序列的竞争性配对,可以选择性地产生线形RNA或是环形RNA。人类基因组内含子区域蕴涵大量互补序列,这些互补序列选择配对和动态调控使同一基因可产生多种环形RNA,这种现象被称为可变环化。这一系列发现为深入研究外显子环化、可变环化和剪接调控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玲玲说,没想到短短两年就发现2万多个环形RNA分子,环形RNA对生命体意义重大,至少10%相关基因和许多疾病有关。杨力表示,科学家对环形RNA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未来它必定会为人们带来更多惊喜。

Xiao-Ou.Complementary Sequence-Mediated Exon Circularization. Cell, September 18, 2014;DOI: 10.1016/j.cell.2014.09.001

RNA的研究是最近10年生物医学领域最热闹的一个领域,从小RNA干扰到小非,从大非到环状,简直让人目不暇接。刚刚觉得小RNA值得研究,人家弄长非了,刚想准备开展长非,人家弄出环状,而且往往说比过去的更重要。这一独特风景说明,我们对生物体本身,甚至对某些分子,简直就是无知。不过无知也容易导致无谓,我们一些大型研究不就在试图全面解析人类基因组,全面解决人类疾病秘密,分析全部蛋白质序列。我们甚至连分子的大类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弄这些工程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真的让人担心。应该有更多研究经费给一些对生命本质现象有真正兴趣的人,让他们玩,让他们疯,多弄出点新的现象出来。我们对生命现象和本质太无知,但不应该太无畏。

经典的基因表达理论中心法则认为,每一个细胞中,基因组编码的基因密码以RNA的形式表达,所有RNA分子都是线性结构的。DNA的结构存在环状结构,我们最熟悉的是细菌的质粒,但过去科学家并不了解RNA分子也有环状结构。最近大量研究证明,环状RNAcircRNA)分子不仅存在,而且在复杂生命系统中非常广泛,而且在基因表达调节中的作用也十分巨大。

科学家认为,环状RNA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分子,也是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与传统的线型RNA不同,环状RNA分子呈封闭环状结构,不受RNA外切酶影响,表达更稳定,不易降解。环状RNA由特殊的选择性剪切产生,大量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的组织、时序和疾病特异性。环状RNA的这些特征都表明,这种分子有巨大潜力成为新的疾病诊断标志物。功能上,近年的研究表明,环状RNA分子富含miRNA结合位点,在细胞中起到miRNA海绵的作用,能阻断或降低miRNA对基因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靶基因的表达;这一作用机制被称为竞争性内源RNA机制。去年在同一期《自然》杂志上,科学家证明了环状RNA分子具有的miRNA海绵效应。

这一重要发现再次提醒人们,RNA不仅是DNA与编码蛋白之间的信使。在过去的20年里,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非常规RNA。一些非常短,一些非常长,而另一些则呈现环状。上世界德国科学家研究艾肯超循环理论时,曾经提出RNA的出现是生物大分子进化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现在的这些研究也许说明这一猜测提供了旁证。

环状RNA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容易在经典分离过程被丢弃,这是环状RNA一直被科学家忽视的重要原因。经典RNA测序方法只能分离具有特征尾巴RNA,由于环状RNA首尾链接,没有尾巴,因此被普遍忽视。或许环状RNA的功能远远超过想像。

2012年,斯坦福大学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Plos One发表的一项研究首次证实,人体细胞的基因表达时,环形RNA分子而非线性RNA分子是更普遍的现象。2013年《自然》杂志的两篇研究主要针对1500个核苷酸大小的环状大RNA。小鼠和人类的大脑都可表达这种RNA分子,这种分子中包含70miR的结合位点,简直就是miR的分子海绵。其中一项研究发现,环状RNA可以阻断miR-7功能,使被miR-7抑制的靶基因表达增高。另一项研究证实斑马鱼环状RNA通过抑制miR-7效应影响大脑发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30155.html

上一篇:关于学术论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的访谈
下一篇:氢气镇痛效应的分子基础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42 许培扬 温世正 孙瑜隆 高友鹤 梁建华 柏涛 戴德昌 杨金波 李景果 杨正瓴 王守业 苏红 李土荣 蔡小宁 李璐 张彦斌 薛宇 李天成 金义光 古槿 陈祥龙 唐小卿 袁军法 徐晓 董侠 梁洪泽 庞晓明 周冰蕊 钟振声 shenlu wangdaoyongzai eastHL2008 hkcpvli CNLX2013 yunmu biofans ganyishao shihuai di24 yanan2015 abang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