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关于学术论文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的访谈 精选

已有 9805 次阅读 2014-9-22 15:10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您已经成功发表了许多篇国际学术论文,是否给我们众多的作者分享一下经验?

我确实发表了比较多的论文,但是必须要强调论文数量并不能代表学术水平,所以我认为发表论文数量的经验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我可以解释一下我发表论文多的两个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许多论文是学生发表的,我作为指导者共同发表论文,这占有比较高的比例。另外是我和许多单位开展合作,给他们提供帮助,有一些单位将我作为共同作者。

学生发表论文的情况不需要解释,关于合作共同发表论文,我觉得主要是要有开放的心态,不能把自己的拿手技术或者思路过于保密,否则别人无法获得合作的利益,也就缺乏合作的基础了。

您提到很多论文是学生发表的,您主要是指导。那么在指导工作中您主要关注哪些方面?

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时,发表论文并不是全部,最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研究相对比较多,科研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寻找思路。寻找思路的方法很多,可以从阅读文献中寻找,可以在各种学术交流过程中得到启发,但最重要的是学会评价科研方法的好坏,这就需要放手让学生多提思路,然后召集大家共同讨论和分析思路,找出思路的亮点。有的思路不一定具有条件实现,可以鼓励学生写出来,发表成思路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也已经成为我的许多学生发表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路可行性比较大,就招手对思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让学生提出设计方案。一旦方案确定,可以动员其他人员和技术力量,协助尽快完成,因为好的思路往往需要争取最先发表的时机。当然如果一旦思路最终无法获得成功,也不要放弃,通过修订研究方向或改进设计,仍有成功的可能。或者实在无法成功,仍然要发表成文章。总之,文章虽然不是目的,但是可作为研究思路和过程的总结,随时写文章,随时发表文章,成为整个科研过程的日常化工作,毕竟发表论文是科研的重要呈现方式。

相信您平时工作非常的繁忙,除了自己的研究项目,行政工作,还要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指导学生。那您平时是如何抽时间进行文献阅读的?您有哪些阅读习惯可以跟我们读者交流一下?

从事科研必须大量阅读文献,首先必须阅读和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这应该是从事研究的日常工作,例如我个人主要从事各种惰性气体生物学效应,因为这方面的文献总体上并不多,我几乎所有这一领域的文献都会阅读。其次要阅读和自己研究比较接近的文献,这方面的文献主要是综述性和重要进展方面的文章,例如我从事的氢气效应涉及到氧化应激,那么和氧化应激相关的综述和比较高水平杂志如《自由基生物医学》上的文章会认真阅读,主要是能加深对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理解深度。最后是阅读国际热点研究,例如关于干细胞的研究、非编码RNA、表观遗传学和肠道菌群方面的最新文献和科技新闻,阅读这方面的文献能让自己保持对当前研究热点的敏感性,从这些研究中找到一些思路上的启发。

您在文献阅读方面使用什么工具吗?或者定期浏览的网站?

对必读文献,主要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及其推荐服务功能,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medline和谷哥学术,主要是能比较及时了解到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可以根据相关性和必要性,选择每天或没周推荐服务。对相关领域的文献,则主要是定期到数据库中用习惯的关键词检索。而国际热点,则主要是到《自然》、《科学》和《细胞》的国际定级杂志主页上直接阅读。

对于那么多文献,不可能每篇都非常仔细的读。那您是怎么区别对待哪些文章多花时间,哪些文章一扫而过呢?

由于需要阅读的文献非常多,必须根据其重要性,兼顾精读和泛读,精读是为理解,泛读是为获得更丰富全面的信息。但是精读并不等于每句都读,重点在于思考,根据需要对关键部分进行认真体会,有的是思路方面的,有的是设计方面的,有的是研究方法方面的,一般情况下,我对思路和设计方面思考的相对多一些,研究方法比较好的则推荐给学生认真阅读讨论。对国际热点研究,大部分是阅读摘要和评论,看研究结果主要是为加深理解其思路和含义。我个人有个习惯,对所有自己认为重要的文献,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中文翻译,并将个人的评价写出来,因为我发现这样有非常好的效果,只要我自己翻译过的文献,都有比较长的记忆,而且理解相对深刻,也更符合逻辑,时间长了也能显著提高个人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翻译文献不必要逐句翻译,要根据自己理解表述出来含义就可以。

科研设计和文章发表都离不开创新点,您是如何找创新点来设计课题的呢?

关于如何找创新点设计下一个课题,这里其实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出思路,另一个是如何判断思路的好坏。

如何提出思路,或者如何找到科学问题,这确实是科研过程的大问题,发现问题并不困难,在我们从事的科研领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大,往往是大家都知道的问题,能攻克和解决大问题当然非常好,但往往这些问题非常困难,有的需要比较苛刻的条件,经常并不是普通科研人员能胜任的。另外一些问题不太大,经常是科研工作中偶然遇到的,或者在阅读文献、听取报告、信息交换过程中突然想到,这些问题一般是许多科研人员寻找思路的主要方式。例如,我们在阅读文献过程中,有人发现某一种分子或细胞在免疫功能上非常重要,你就可以从疾病治疗方面考虑这个分子是否能作为评价炎症的手段,能不能作为治疗疾病的途径。你看到其他学者用一种药物治疗心脏缺血,你可以拿来作为脑缺血的治疗药物,当然你必须考虑到这种药物是否能跨越血脑屏障。

有人说,我每天都能提出几个研究思路,可惜没有人帮我实现。有人说,我想到的所有思路都发现被别人做过了。提出和寻找科研思路,并不困难。但重要的是,我们提出的许多思路是否值得你去研究,才是更关键的,这就涉及到判断好思路的问题。到底什么样思路才是好的,个人认为,好思路要具备三个个特点或性质:新奇性、合理性和可验证性。关于这三点的详细阐述请看我最近在科学家网上的一篇博文。
意得辑中国学术通讯员杨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29911.html

上一篇:高脂乳制品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
下一篇:中国学者用新方法发现大量环形RNA分子
收藏 IP: 116.246.19.*| 热度|

23 许培扬 张南希 张文增 李伟钢 梁洪泽 霍艾伦 邹利波 毛秀光 孙爱军 黄璟 黄育和 邵明波 蔡小宁 shenlu qzw zhangling divingmed tudao ganyishao wgq3861 haotang fang35 jijia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