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老龄化时代呼唤健康产业投入

已有 4692 次阅读 2014-7-24 08:54 |个人分类:自然科学|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健康产业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延长健康寿命,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人群比例,这应该是将来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全球化危机必须解决的问题。提高健康,而不能局限于治疗疾病,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部分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行动,但学术领域和基金管理部门并没有在这场危机出现前被惊醒。本文从衰老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引出健康产业的大话题。健康产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人类的生存问题,这需要观念的改变。

人口老龄化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预计2050年前,80岁以上老人将比现在增加2倍。对生物医学研究来说,老龄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随着年龄增长,疾病往往是成批出现。例如70%的65岁以上老人有2个或以上慢性疾病。研究表明,饮食、基因和药物等手段一种慢性病有效,往往对多种慢性病有效,提示年龄是这些慢性病的发生存在共同的因素。

科学家已经发现多种延长动物寿命和提高健康的手段。热量限制或阻断某些营养代谢通路能延长小鼠寿命达50%。这些动物发生肿瘤、心脏病、代谢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比例也明显下降。或者说这些手段能明显延长动物健康生活的时间。可惜的是,这些让人激动动物实验的结果并没有在临床医学中得到相应验证。几乎所有人类老年性疾病都是没有被克服的问题。

调整饮食和规律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公认延长寿命的有效方法,但是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对人类开展更深入分子水平的研究是目前寻找确认延缓衰老手段的策略。

对长寿人群的基因调查提示激素和代谢系统和寿命关系密切,长期热量限制能使人产生代谢和分子水平出现年轻化特征,尤其使炎症和营养代谢通路方面的变化最突出。对这些通路进行操作能延长动物寿命,存在类似基因缺陷的人群的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低于平均水平。

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具有延长寿命的作用。例如雷帕霉素,一种抗肿瘤和抗器官排异反应的药物,能通过抑制小鼠mTOR通路发挥作用,mTOR通路主要调节和细胞分裂存活相关的蛋白合成过程。去乙酰化酶也具有类似的功能,这种酶能被一类天然化合物如白黎芦醇激活,白黎芦醇能优化肥胖小鼠代谢,延长其寿命。许多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能通过上述途径对抗衰老和治疗相关疾病。雷帕霉素和二甲双胍能产生和热量限制或蛋白限制类似的效应。动物禁食可启动细胞信号,对抗应激反应,减少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减少糖尿病、肿瘤、心脏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热量或蛋白限制、禁食、雷帕霉素、二甲双胍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都能开展临床研究,确认这些方法是否能延缓衰老,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

流行病学、临床和基础医学很希望注重衰老研究,但基金资助对疾病的关注远超过衰老的研究,例如美国NIH在衰老方面的投入不到NIH在慢性病方面的1%,基金更注重特定系统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许多研究都忽视对多系统整体健康效应的评估。衰老领域的研究应该展开更大范围的合作。首先,来自人类热量限制和高寿人群的基因相关研究发现的某些信号通路,应该尽快开展动物实验确认其效应。其次,要优化动物实验设计。动物模型也必须设计成更符合人类衰老的特点。最后,应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开展一定规模的临床研究。也可以巧妙利用其他一些临床研究采集的标本,开展衰老相关研究。比如现在正在开展的用阿司匹林预防老年人群心脏病的大规模临床研究,可以利用其血液组织标本开展衰老相关研究。

基金管理机构应该成立一个转化学者组成的委员会,专门审查衰老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在动物和人体的相关性,确定临床评估研究中优先使用的次序。

心态的改变是最重要的。传统的经费资助模式更注重疾病治疗,忽视健康维护的研究。去年谷歌公司建立了抗衰老生物技术公司Calico代表了产业界对健康产业态度的转变。但公众经费也必须加大促进健康减缓衰老研究的投入。否则我们必将会陷入老年人口剧增带来的沉重社会负担的严重危机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14212.html

上一篇:氢气能对抗酒精性肝病
下一篇:营养学告诉你如何吃才能健康
收藏 IP: 58.247.243.*| 热度|

10 许培扬 张南希 杨金波 谢平 印大中 zhangling divingmed rosejump luofalai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