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论文交易随想 精选

已有 14383 次阅读 2013-11-29 09:37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今日《科学》中国元素非常多,如关于登月计划和论文买卖的深度报道,特别是论文买卖的内容甚至都进入该杂志的语言访谈了,这种模式的内容一般每期只有几条,专门挑最有新闻性的内容,可见杂志对这个报道的重视。

论文买卖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让人吃惊的规模,关于论文销售的广告,通过电子邮件、网站、博客、微信、电话等各种宣传手段送到潜在用户的手上。在经济上,这是繁荣的特征,因为这体现出市场规模,按照西方政治家习惯的说法是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能促进经济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东西,不一定就值得提倡。否则,黄赌毒就不需要打击了。问题显然,关键是原因何在,为什么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时代,代表科学的载体,竟然变身为商品了。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要考虑到这个东西为什么会成为商品,甚至是某些人热衷于经营的项目。按照马爷爷的说法,劳动力在资本主义时期就开始成为商品,我们现在也不忌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所以会成为商品,是因为可以给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论文之所以成为商品,也必然有这个作用,而且显然是有,不过论文的制造者是学者,或者是不良学者,这些人类似论文工人,据说有各学科博士、国外留学经历等不一而足。

有人说论文买卖来自于研究生招收规模的扩大,数量巨大的研究生大军,特别是许多为混个文凭而就读的数量不少的研究生。因为必须拿出论文才可以毕业,所以就催生出论文枪手,并逐渐形成规模,正规化和公司化管理。随着各学校对研究生毕业标准的提高,SCI论文的交易逐渐成为论文买卖的主要内容和商品。

另一个是把罪责归入国内的学术评价标准,一切向论文成果看齐,计件式管理学者业绩,进一步推动了论文交易的市场繁荣。现在中国的房地产热降不下来,奢侈品交易也热度很高,论文交易市场也非常发达。学者们为了提职称,为了级别,到底还是为了点收入待遇,不顾及自己的颜面,去求别人帮忙,或者干脆网购一篇。学术科研是什么东西,他们可以完全不懂,而且也不介意自己不懂,但SCI分数能说明什么,清楚的很,因为这很实在。非常有意思的是,管理者,我是说许多这些机构的管理者,根本不问及这些论文是怎么来的,只考虑是否符合条件。甚至有的人会帮助自己的员工想办法弄指标。

中国的论文交易规模巨大,也许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经济学指数。《科学》新闻不是说4.6分可以达到8-9万吗。我了解的一个数据是,某公司定制论文0.1-1分的论文4万,1-2分的5-6万,3-4分的6-8万,5分以上的15万。甚至说,这些论文都是做出来的,不是胡编的。这意思是说,只要有钱,作论文是有行情的。了解这个道理,我恨不得撞墙,我真的好笨,我们的论文怎么用那么多钱!看人家,生意会作,论文作的也经济实惠。

论文交易会把中国学者门的脸面丢尽!!!

关于论文买卖,在国内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新闻,随便在搜索网站上搜索“代写论文”之类的关键词,就能找到几十万个相关的网站,买家、中介、卖版面的期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交易链”。

11月28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就以“China’s Publication Bazaar”为题,报道了过去五个月调查的关于国内论文买卖的内容,揭露了中国一个繁荣的学术黑市。

文章作者Mara Hvistendahl与她的同事以研究生和科学家的身份向一些公司提出了购买科学论文上的作者身份的意向,结果收到了许多回信。比如来自万方汇智的一名销售人员就表示“有些作者发表论文并没有什么大用处,他们可以把论文转给你”,这家公司出售一篇关于癌症内容的共同第一作者文章的价格为90,000元人民币(14, 800美元),如果需要增加了两个名字——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费用将达到26,300美元。

在联系的几个星期后,这篇论文发表在了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杂志在线版上,印刷版将于两个月后公布。

文章的第一作者确实有两人(Science新闻记者并未交钱添加名字),为此记者们联系了杂志,杂志方表示其中一个第一作者就是在此前六月份的时候添加进来的。

在这为其五个月的调查中,。Hvistendahl及她的同事向27家公司就购买在某一科学论文上的作者身份或支付该公司为他们写一篇论文等事宜进行了询问。这些公司中只有5家表示,他们拒绝从事这两种做法中的一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市场的繁荣,收费从1600至26,300美元不等,一些高端费用甚至超过国内一些助理教授的年薪。正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原副院长,神经学家樊东升(Fan Dongsheng)所说的,“为了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大家不遗余力。 ”

此前Science杂志还曾曝光了一起论文“钓鱼”事件——一名生物学家编造一篇据称有高中以上化学知识就能看出造假的论文,投给304家开放获取的期刊,居然有一半以上的期刊“上钩”,此事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






学术不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45638.html

上一篇:让幸福来敲免疫的门
下一篇:氢气对抗透析致血液氧化损伤的临床研究
收藏 IP: 58.247.147.*| 热度|

40 刘洋 武夷山 曹聪 李成伟 林松清 汤济鑫 徐耀 季丹 李土荣 翟远征 许培扬 陈辉 曹建军 杨正瓴 张德元 唐凌峰 梁进 强涛 熊李虎 韦玉程 李永丹 马军 梁洪泽 刘广明 肖振亚 苏光松 李宇斌 吴云鹏 徐大彬 张操 杨金波 李天成 何学锋 王启云 zhouguanghui herocaleb jimiyg xuexiyanjiu ddsers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