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评审委员会钟情的研究领域是那些?一方面是新发现、新现象和新规律的情况,这属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如发现新病原体、结构、新的分子细节,过去各种细胞内结构如溶酶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血型、疫苗、激素、维生素、抗生素、免疫功能、受体信号传导机制、新病毒、端粒、小RNA干扰现象、嗅觉形成、条件反射等。这些研究往往给人类提供新的概念,认识到新的现象或对某一现象更准确深入的理解。
另一个是新技术新发明,PCR技术、MRI、CT、单抗、放射免疫分析、器官移植、电子显微镜、荧光蛋白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这些研究的特点往往是获得广泛应用或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根据以上分析和过去预测的情况,个人认为下列研究领域或许可以获得生理医学诺贝尔奖。
瘦素相关研究(去年曾经热门推荐)、功能MRI技术(技术建立和新技术开发,不利因素是MRI已经获过)、细胞死亡方式自噬和程序性坏死机制研究(关于新信号分子和通路研究,凋亡研究已经获得是不利因素)、体外循环(60多年前的技术,估计这些学者都不在了)、血液透析技术(应用绝对广泛了,但发明人估计也没有了)、血管支架和血管搭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这个技术相对新一些)、高分辨率生物结构分子成像技术(技术进展中,从细节上提供认识生命的方法,总是人类的梦想追求,在还原论时代,这个总是没有问题的方向)、神经递质释放过程机制研究(这个领域曾经获奖两次,现在在细节深度上更进一步)、肠道菌群研究(似乎理论水平和应用性都比较欠缺)、表观遗传学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蛋白非磷酸化调节如乙酰化泛素化硝基化调节方式(过去磷酸化曾经获得,信号传导是大户,这个方面也有这个实力)、再生器官移植技术(如果心脏肝脏可以成功的话,那更没有话说)、神经电活动记录新技术(多通道和光刺激等,受到欧洲美国的大型计划催化,早晚这个领域有戏)、基因测序技术。上述研究中,有重量级华人学者领先参与的工作为细胞死亡方式自噬和程序性坏死机制研究和高分辨率生物结构成像技术。不过这两个方面前几年刚获得,估计短期内再获奖的难度比较大。
(博主安:本来想等等汤森路透预测后再娱乐这个话题,因为有一些老师请我出山,只好将就。但由于个人水平限制,不可能全面准确,权作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补充。猜不准很正常,假如不幸运预测准确,不是我水平高,当纯属巧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