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职称晋升的尴尬事 精选

已有 14416 次阅读 2013-9-8 12:0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自己曾经先后4次参加过职称晋升,最近几年也作为评委参与过一些本校内高级职称答辩会,多少了解些职称评审过程。一方面眼见年轻学者学术水平的迅速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让人尴尬的问题。

一、运气因素

职称晋升相对是公平的,如果业绩确实十分突出,一般在目前的职称评审过程中都可以脱颖而出,哪怕是推迟一年,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目前的评审打分方式对综合评价的区分度并不大,许多候选人之间平均只相差1-2分,但排名次序会相差巨大。例如对讲师晋升副高的打分模式:政治思想10%,教学50%(正高40%),科研30%(正高为40%),英语水平5%,其他5%。评价本身是比较合理的,但具体打分很难把握。例如政治思想表现,本单位同事可能比较了解,但本单位同事的亲疏影响比较大。外单位的评委虽然更公平一下,但评价很难准确,因为只能依靠是否有这方面的奖励来判断。所以这方面很难作出非常大的区分。教学方面主要根据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考核,但也很难准确评价。一般情况下,对受评价者答辩和汇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概了解其讲课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课时、教学项目、相关奖励等也很难有特别大的区分。英语虽然有考试标准,其他指标更难以区分。最容易区分的是科研工作,但这个比例也只有30%。最后总体上导致大家的分数区别比较小,因为总要从这些人中挑选出规定比例的人数晋升,那么这就看运气的因素了。

二、晋升标准改变

虽然学校之间的情况不同,但国内大部分单位的共同特点是晋升标准都在不断更新提高,关键原因是国内的科研水平,至少是表面上科研水平在快速提高。具体表现在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这些因素必然推动对科研工作的考核指标的不断提高。例如2000年前后,我校对职称评审还没有硬性指标,论文只要有国内核心期刊的就可以了。到2010年前后,这个标准提高到一定要有SCI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然考虑到学科布局,对部分非主流学科也有些特殊政策)。听说明年的标准又有提高,规定论文影响因子每年平均3分以上。

不说这些标准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水涨船高的标准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有些年龄偏大的学者如果某年不幸落选,次年可能面临者基本指标都不符合的境地,也就是说越干越相对落后。我们同事中就有连续7年这样失去晋升机会的情况。

三、评委公平性

评委中真正完全内行的不多,而学术水平也很参差。许多因素导致二流评一流的情况进程发生。这一方面是学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另外,学科发展不平均,学术水平也必然存在很大差距,同样是教授,水平也不同。我参加的几次学校内高职评审中,经常遇到部分学者的水平超过台下大多数评委的情况,至少我本人经常觉得台上的后生水平比我个人明显突出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也不需要客气,虽然我们的学术水平不好比,但学校给你这个机会,总要好好把握,分个高低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多专业能力。不过,依靠承担课题项目、论文发表杂志,被引用情况等这些非学术本质因素就容易成为关键的要素。

在经济政治学术等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年代,不仅给学者们许多机遇和挑战,也给中国的各类管理部门和人员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挑战。如果只采用传统模式,国内大学和学术机构肯定难以真正吸引到最理想最合适的学术人才。适应国际模式顺应时代潮流,将人才需求对外开放,形成流动的人才使用模式,才能建立起真正优秀的学术队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23217.html

上一篇:氢分子生物医学文献汇总(2013年9月6日)
下一篇:氢气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收藏 IP: 58.247.212.*| 热度|

30 张南希 林中祥 曹聪 李东风 王涛 罗帆 汪晓军 戴德昌 彭渤 张龙现 刘立 毕重增 何应林 李学宽 徐长庆 韦玉程 王枫 唐常杰 陆俊茜 武夷山 曹须 吕新华 徐大彬 赵凤光 zhangling biofans louiexp roycechen luxiaobing12 chenyuhuazili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