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科学网博文1000篇随笔 精选

已有 5683 次阅读 2013-8-26 20:5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大体算起来,来科学网已经5年半了,写的文章已经有1000篇,除了部分特别看好的文章转载外,基本上是坚持原创(注:有人匿名提出异议,不过这里的原创并不是真正的学术原创,否则也不可能写那么多东西,基本上是引用加点个人看法,有时候也会因为水平问题弄错)写博文的原则。我本来是不喜欢写文章的人,当然主要是对写作没有自信,从小学到研究生从来都是怕写文章,小时候怕写作文,研究生阶段怕写论文,几乎每次都是迫不得已地写。不过科学网给了我这个锻炼的机会,慢慢地喜欢上写文章,让我几年下来写出那么多文章,甚至部分文章连自己都觉得写的不错,至少写出了思想,写出了意思。虽然现在仍觉得写东西不理想,客观讲比自己过去的写作能力进步真的很大,许多杂志和报纸转发我写的博客文章,修改的并不多。我相信继续坚持这样写下去,肯定有更大的提高。将来等自己年龄很大的时候,回头整理整理这些文章,也算是老有寄托吧,说不定还弄几本《某某语录》之类的书出来。

这些年来,写博客文章真的收获不少,过去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内容,例如锻炼了写的能力,增加了自信,也提高了总结和观察的主动性,这些文章不能说都有价值,至少有不少文章仍值得自己回头看看,更让自己欣慰的是,许多朋友、老师和学生经常会给我反馈我写的文章内容,说明确实有不少人读过我写的文章。而且从目前点击的数量看,已经达到310多万,在科学网排名达到20名,相对来说,虽然和许多影响力巨大的学者和非常勤奋的博客主不好比,作为一个草根教授,这已经是难得的成绩了。我甚至有时候想说,不读科学网,不是真正的中国学者,不写科学网博客,不是真正热爱科学工作。当然我这样说非常偏激,但对我自己肯定适合,我如果有一天不来写,不来读,那就是我远离科学的表现。

其实科学网上也不是科学本身的话题,更容易引起大家关注的话题一般相对都比较八卦,例如诺贝尔奖相、影响因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生培养等科学外围的内容。你真想讨论点学术问题,一般观众都比较少。我虽然本来是想宣传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的,但后来发现少有关注,显得冷清。而随便写点外围的话题,一般都会有大量点击,我后来想,只要能过来看看我的博客题目,宣传的目的就可以达到。不过确实效果显著,经常来科学网的人,都知道我是从事氢气生物学效应研究的,这已经成了我的名片了。先后有不少科研合作关系就是通过这个平台建立的,有一些合作的还非常愉快。这都是意外惊喜。

中国学者有许多不如人意的表现,但许多方面并不是学者自身的问题,也有体制方面的问题。例如今天《健康报》采访我关于目前医生拿医药回和科研人员科研补助的问题,我虽然认为医生不应该拿回扣,科研人员不应该挪用科研经费。但和国外医生比较,如果中国医生全部依靠工资吃饭,那才是令人匪夷所思。中国医生无论坏处多少,至少在经济收入方面大家心知肚明。医生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给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不给予相应的待遇,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医药回扣只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待遇而已。按照法律规定,这应该属于不合法收入。那么合法的为什么那么地不合理,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中国大部分科研人员都不富裕,而且从现在几乎所有的科研经费的规定看,都是让科研人员白干活,不讲待遇。有人说中国科研人员都是有正常工资收入的,不应该眼睛老盯住那些科研经费。其实,理论上科研经费多的,工作量大,提高一定待遇真是合理的。只是中国的科研经费已经被异化为学术水平的指标,用这种荒唐的水平作为吸引学者们热衷于经费项目的手段,无论管理者说任何理由,其目的和心态都令人担忧,因为这背后的含义是对学者们所从事的真正科学问题弱化,是对科学家的不信任。简直就是那句话:逗你玩!而已。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19928.html

上一篇:氢气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亚历山大脑发炎
收藏 IP: 223.166.125.*| 热度|

30 张南希 赵凤光 武夷山 刘立 张忆文 曹聪 李天成 戴德昌 徐大彬 曹裕波 刘钢 蒋新正 王启云 李东风 赵斌 李宁 秦逸人 徐长庆 喻海良 徐向田 赵序茅 黄安年 郑永军 唐凌峰 唐小卿 麻庭光 zhangling neilchau luofalai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