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的成长是具有中国特色。莫言从一个小学辍学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的道路肯定充满了许多故事,从莫言的感言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相对粗糙的大概,但已经足够我们感慨和思考的了。
一、学历不如能力。
从莫言的经历中,学历已经贬低到一文不值的程度。这让那些许多文学院毕业的高才生不得不自问,我们到底学了些什么。我们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模仿。真正的文学是要做自己,我们是距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还是相反。科学和文学不同,但仍有相通的地方,做科学研究也必须有自己的独创,否则将不可避免成为追风的模仿。在世界范围内是这样,那些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许多重大成果,都是在作自己的特色中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例如今年关于细胞诱导、G蛋白受体等方面的研究,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回头看我们国内能成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东西,杂交水稻、青蒿素、砒霜治疗白血病也同样是这样的特征。那么在目前我们的国家,又有多少这样具有特色,走自己道路的科研队伍和科研人员在认真地作自己的特色工作?这又让人比较揪心,甚至是失望。
二、先模仿后创造。
莫言的经历中,也是从模仿开始的,因为早期的他并不了解什么才是创作,他只知道发表就是作家的特征,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凭借着自己的才分和努力,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他并不是局限和停留在做一个作家的层次上,他在向国际大师学习,他向历史文化学习。但最终他发现,特色就在脚下,就在自己的故乡,他回归自然,最终成就了他的辉煌。相信他可以继续他在文学上的辉煌。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也许可以走类似的道路。开始是原始的模仿,然后回归自然,追求科学本身的问题。其实西方国家不仅科学技术上发展领先我们,其实在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等方面也领先我们。无论如何,在近100年历史上,科学上我们尚有一些人物可圈可点,但在科学文化和哲学方面,我们的贡献更为局限。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独立思考的人太少。
三、先数量后质量
并不是说莫言早期的小说水平不高,只有数量,但从莫言的成长过程中显然有先有数量再有质量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开始的数量为积累,很难有后期的质量飞跃。当然也可以从全国层面考虑这个问题,虽然莫言自己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个人不是对国家,但显然他自己是来自中国的作家。诺贝尔科学奖当然也是针对个人不是针对国家,将来如果有中国学者开始拿到诺贝尔科学奖,也同样可以这样回答。但这要有一个过程,许多人现在开始反思中国的科学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过分追求表面的量化数据和文章,违背科学创新的本来规律。其实对一个国家来讲,没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活动,只追求部分所谓纯粹的科学,并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世界科技大国有也有一个模仿、追踪、学习和超越的过程。如果没有那些表面的数量和规模,大概现在我们连反思的条件都不具备,可能仍在设想追求数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