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2013年元旦头条就是关于上个世纪中国学者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的争议,或者说是揭露。这事值得欢呼,值得提倡。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好内容出笼。科学的最大特点是自由争论,这也是科学具有自我纠正,逐渐证伪特征的重要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不需要争论的表述,或者限制争论的议题,就远离了科学。
有人说现在揭发纳米管储氢《科学》论文事件存在一定时间敏感性,因为有当事人马上要申请院士了。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即使故意针对院士候选也值得称赞,总不能把有问题的学者推荐到中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吧,或者把这个事情弄清楚再晋升也不迟。也有人说为什么过去没有提这个事情,单等到现在在提出来。只要合理,任何时候提出来都没有问题。从受到关注的程度看,这个事情将会成为2013年中国学术领域的大事之一。将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关事件,这甚至会和去年关于烟草科技奖相提并论。
有著名学者认为,中国学术界整体水平不够,是因为大量资源被一些科客(原为窃科者或科科贼)把持。中国改革开放后需要一批能承担重任的学者,但可喜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选择的余地,只能把过去耽误的老一辈学者动员出来,结合新的刚刚毕业的一批大学生,少量的研究生,极少量的留学回国人员,组成一只在世界上三流都不到的学术队伍。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跑钱能力的高手逐渐成长起来,他们依靠行政、关系和一流的故事撰写能力,获得各种各样特别是国家重大的经费、计划和项目,然后依托国内低廉的学术劳动力的优势,完成既定的科研任务,然后申请到各种级别的学术奖励,最后甚至有一些混入院士队伍,然后依靠更大的平台,获得更丰富合理的经费。但回头一望,众人发现,许多头上有各种学术光环和荣誉的学者们,并非全部都是真才实料,不需要太多对比,前几年有人私下比较许多候选人的H-index,虽然这个什么指数作为水平标准不一定高明,但用指数低作为水平不够的标准没有太多疑义,从大量极低的指数显示出许多候选者都属于孤独的学问家,所从事领域和发表论文不受关注的原因大多只有两个,一个是水平太高如爱因斯坦之类,搞的东东大家一下子不明白,曲高和寡,另一个情况就是水平太差,没有人响应,就连追踪热点都是落在很靠后边,只能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学术机构也为虎作伥,把所有的经费申请能手都推向前台,把经费等同于科研能力,把经费级别等同于科研水平,没有经费就没有水平,从而带动了各个级别各个层次的经费申请热潮,把整个学术队伍推向经费申请导向的科研举国运动。不同档次的研究者们一旦获得经费,有许多表现,有的自己感觉水平很好,到处炫耀自己的经费档次;有的认为经费到手,就是属于自己的私房钱,连礼品服装甚至酱油白菜都设法用科研经费报销,就是不愿意买货真价实的动物、抗体和试剂;有的把经费洗出来,用于打点关系,以获得更多关系经费。不一而足。
中国的科研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水平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吸引了一很多科客,这些人对科研没有任何兴趣,只对科研的附加利益趋之若鹜。这正是我们在科研目标上急功近利,管理上简单粗糙带来的后遗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