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我国学者论文引用率不高的原因 精选

已有 27696 次阅读 2011-10-22 12: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论文, style, class, black, 如何

前一段时间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如何提高论文引用率》的小文,引起了不少围观,今天与一个同事聊起此事,专门针对为什么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引用率普遍比较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这里简单记录一下以吸引更多讨论和灼见。

写前先查了一下,发现10年前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文章,而且是官方的文章见《 从论文引用率看我国科技创新力》。文章分析了中国学术论文引用不高的5个原因。1.没有大量阅读文献,对国内外动态了解不够,缺少创新;2.为了增加论文数量,将一篇论文拆成2篇甚至更多;3.对参考文献引用轻视或不重视;4.无意或有意不引用国内同行的文献;5.引用二手参考文献,自己没有阅读原文,故引用文献准确性差。07年又有文章《从论文引用率看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力 》分析了这个问题。论文引用率不高与管理制度上有缺陷、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关。

我们的观点主要有:

一、荒唐科研评价标准造成的影响。大部分科研单位过去把发表SCI论文数量作为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现在把SCI论文杂志影响因子作为评价论文质量的标准,没有把论文的引用这种常用标准作为评价指标。不能说论文引用高就一定是高质量,但大部分情况下是有关联的。有人说的好,科技论文中90%以上都是垃圾,也就是没有什么价值。那么学术评价要设法能辨别那些真正有价值的10%的论文。引用情况至少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线索。

二、过去积累少,近年论文数量增加速度太快。最近几年,每年论文数量增加几乎为15-25%的增加速度,这远远超过国际上学术论文增加的平均速度,当然这有我们科研水平提高、科研规模扩大、科研投入增大等的因素,由于学术论文从发表到引用有一定规律,一般第一年很少有引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他学者从看到论文到引用总有一个时间差,论文发表越早引用越高是必然的。那么我们每年新增加那么多论文,必然导致平均论文引用率的失真,相对比较低,相信随着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达到一个平台期,到那个时候论文引用才能反应我们的实际情况。

三、大部分学者学术水平较低。一般情况下,研究水平高的论文引用会比较高。我们学术研究水平普遍比较低是客观事实,造成这样情况原因很多,也有许多分析,这里不做讨论。比较论文引用本质上也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如果研究水平足够高,最终要彻底解决论文引用的问题就是不需要论文引用作为指标,我们只需要判断研究质量就可以了。

四、学术合作不够。论文被引用的本质并不是学术水平,更本质的是被关注度。事实上,大部分学术论文被人冷落简直就是常态,被引用比较多的都是另类,或者说是精品。在学术同行交流时,大家一般不说引用率,因为那显得很庸俗很商业,大家都说重复性好不好,就是你的工作是否可被别人重复出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文章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谎言,或者是无法被别人重复出来的胡思乱想,那么这样的论文被引用的可能性有多大?学者引用文献大部分都喜欢引用熟悉的,最熟悉的就是有自己名字的论文,或者自己认识的作者的论文。设想你的论文有许多合作单位和合作作者,那么就因为这一合作关系就会多吸引更多眼球,增加不少引用。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学者实质性学术合作相对比较少,合作的范围比较小。这也是我们的论文引用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欣慰的是,上述这些问题大部分是暂时的。例如评价方式,相信以后会看到把论文引用次数作为重要指标,这会极大地推动我国学术论文平均引用次数的快速增加。学术水平不够,这虽然需要慢慢提高,但我们真实的情况确实在提高。现在的积累将给我们将来解决积累不够的问题。学术合作的重要性也逐渐获得国家和学术机构的广泛认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499743.html

上一篇:呼吸氢气对LPS诱导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下一篇:氢气的抗皱美容效果研究
收藏 IP: 173.55.69.*| 热度|

30 刘用生 许培扬 郭保华 施泽明 王涛 丁甜 曹聪 余国志 沈妙根 梁建华 郭桅 王辉 何学锋 吕洪波 武夷山 何应林 徐耀 曾荣昌 刘全慧 杨海涛 邵明飞 韩书庆 李方和 孙永昌 王芳 clz1989 handsome02 luofalai daladala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