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胺酮缓释片抗抑郁作用更好
Ketamine,原本作为马匹镇静剂和派对药物而广为人知,但在近年来,科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探索这种药物作为重度抑郁症治疗的潜力。这种药物通常在专业诊所通过静脉注射使用,但一种新的缓释片剂可能有助于使其对更多人可用。
在6月24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含有氯胺酮的片剂在150多名对其他药物无反应的人中具有抗抑郁效果。
“如果你愿意,你实际上可以在家进行剂量控制,这使得这种药物的发放变得容易得多,”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精神科医生保罗· Glue说。
避免副作用
一些医生已经使用氯胺酮来治疗抑郁症,以前的研究发现它可以在人们的症状上产生相当大的改善。
这种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或鼻喷剂使用。这两种方法都可能引起副作用,包括高血压、心率加快以及解离感,后者会使人感到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脱节。
先前的分析表明,氯胺酮的缓释配方往往副作用较少。因此,Glue及其同事提出,延长释放片剂可能是重度或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耐受性好且方便的选择。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R-107的含氯胺酮药片,并将其给了231名研究参与者,所有这些人都患有重大抑郁症,尽管至少尝试了两种抗抑郁药,但病情并未改善。
在研究的第一阶段,所有231名参与者每天服用120毫克的R-107,持续五天。八天后,那些抑郁症症状没有改善的参与者离开了研究,留下了168人完成了研究的第二阶段。这包括一个为期12周的临床试验,参与者要么服用安慰剂药片,要么服用四种剂量的R-107(30、60、120或180毫克)每周两次。
总共接受了13周的治疗后,与最高剂量的R-107相比,71%的服用安慰剂的参与者复发(经历了中度抑郁症状),而接受最高剂量的R-107的参与者只有43%。参与者经历的副作用很小,血压没有变化,很少有人报告感到嗜睡或解离。
“他们似乎已经证明,口服缓释氯胺酮的最高剂量可以产生持续的抗抑郁效果,”英国牛津大学的精神病学家Rupert McShane说。“这当然值得进行第三阶段的研究。”他补充说,进行关注安全性的研究以调查“是否高于处方剂量的药物会引起喜欢或渴望,或者似乎有滥用潜力”是很重要的。鉴于氯胺酮作为非法派对药物的流行,这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
防碎药片
为了减轻这些担忧,R-107的设计非常坚固且难以破碎,这意味着它不能被压碎并吸食(这是娱乐用户的典型做法)。“我希望会有其他非常好的配方可以帮助使这种药物更容易为患者获取,也许可以让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在使用这种临床药物时感觉更加舒适,”Glue说。
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索氯胺酮治疗其他精神疾病(包括酒精使用障碍)的有效性。初步研究表明,服用这种药物可以帮助减少人们对酒精的渴望。
“我们为酗酒者尝试过的所有药物都没有特别好的效果,”Glue说。“所以,如果你能用氯胺酮启动他们的戒断过程,那将是很棒的。”
氯胺酮在难治性重性抑郁症 (TRD) 患者中具有速效抗抑郁活性。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外消旋氯胺酮作为缓释片剂 (R-107) 口服给药可提高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在这项 2 期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患有 TRD 和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 评分 ≥20 的男性和女性成年患者每天接受开放标签 R-107 片剂 120 毫克,持续 5 天,并在第 8 天(富集阶段)进行评估。在第 8 天,应答者(MADRS 评分 ≤12 分和降低 ≥50%)以 1:1:1:1:1 的比例随机接受双盲 R-107 剂量的 30、60、120 或 180 mg,或安慰剂,每周两次,持续 12 周。第 8 天无反应者退出研究。主要终点是与安慰剂相比,在13周时,每种积极治疗的MADRS最小二乘平均变化,从180mg剂量开始,使用固定顺序降压封闭试验程序。在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8 月期间,对 329 人进行了资格筛选,231 人进入开放标签富集阶段(第 1-8 天),168 名应答者被随机分配到双盲治疗组。主要目标已实现;180 mg 片剂组和安慰剂组 MADRS 评分在 13 周时的最小二乘平均差为 -6.1(95% 置信区间 1.0 至 11.16,P = 0.019)。 双盲治疗期间的复发率显示剂量反应从安慰剂的 70.6% 到 180 mg 的 42.9%。耐受性极好,血压没有变化,镇静报告最少,解离也很少。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头痛、头晕和焦虑。在研究的随机阶段,大多数患者给药是在家中进行的。R-107 片剂在 TRD 患者群体中有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富集了对 R-107 片剂的初始反应。ClinicalTrials.gov 注册:ACTRN1261800104223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