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我们为什么会死》:学习生物学以了解长寿 精选

已有 4663 次阅读 2024-3-22 07:1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们为什么会死》:学习生物学以了解长寿

一位局外专家敦促回归基本原则,以缓和抗衰老炒作

利用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减缓人类衰老的新方法,近年来出版了大量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籍。其中大多数是由研究衰老的科学家、与忧心忡忡的人一起工作的临床医生,或者是提出建议或投资论文的作者撰写的,这些论文与关于如何避免衰老的新的、可操作的基于科学的见解相一致。

诺贝尔奖得主文基·拉马克里希南(Venki Ramakrishnan)是一本名为《我们为什么会死》的新书的作者,他是一个异类。Ramakrishnan的职业生涯是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度过的,他一直在研究核糖体是如何工作的。作为该领域知识渊博的局外人,他的地位远非有害,这使他能够客观地评估衰老科学并清晰地解释关键概念。

图片1.png 

运动等做法有助于健康老龄化。

Ramakrishnan知道,许多读者希望对这个标题问题有一个简短的答案,有些人已经接触到了简单的废话,例如我们的“操作系统”只需要重新启动,这样我们就不会变老。他还意识到,许多资助衰老研究的硅谷巨头“认为衰老只是另一个工程问题,需要通过破解生命密码来解决......他们低估了衰老的复杂性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死呢?Ramakrishnan解释说,这很复杂;如果不解释相当多的生物学知识,就不可能回答;而且,正如狄奥多西·多布赞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所教导的那样,“除非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否则没有意义。他指出,衰老研究中许多最伟大的主张都没有成立——即使在酵母和蠕虫等模式生物中也是如此——而且从模型系统到人类医学的进步转化非常有限。他认识到衰老生物学的最新主张可能无法复制,因此他强调衰老生物学的既定原理,而不是新的研究报告。

Ramakrishnan阐述了DNA复制和修复在健康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干细胞在生成和维持多种组织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线粒体在将燃料转化为能量、进行合成代谢反应和修复方面的无数功能。他将这些基础生物学知识与我们在衰老过程中功能衰退的情况联系起来,从而部分解答了我们为什么会死亡的问题。

在讨论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的单基因长寿基因时,我渴望更清楚。Ramakrishnan惊讶地发现,编码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的daf-2和编码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age-1都处于相同的信号通路中,其失活可以导致更长的寿命。虽然这肯定很有趣,但他可能会强调,由于这种蠕虫一生只繁殖一次,秀丽隐杆线虫突变体可以保留原本用于制造卵子的资源,可以以哺乳动物突变体无法延长寿命的方式延长寿命。

对于读者来说,与daf-2相关的更引人注目的观察结果是,生长激素途径中的各种功能丧失突变延长了啮齿动物的寿命,但这样做是以牺牲生长和性成熟等重要功能为代价的这些基因中的突变体会产生不育且不太可能在野外生存的侏儒小鼠 1)。此外,生长激素受体突变纯合子编码的蛋白变得很短(2),尽管不容易发生癌症,但寿命并没有延长 3)。

虽然对衰老研究的一些投资是由于缺乏解释的细微差别而产生的——例如,是的,动物中有单基因长寿基因,但是,你不会希望有相应的突变——Ramakrishnan对衰老生物学的复杂性是清醒的。他乐观而又温和,认为医学研究有可能改善人类老龄化,我们需要注意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以免因此放大社会不平等。作为长寿者,他个人的实践取决于健康饮食、优先考虑睡眠以及进行刺激性的精神和身体活动

《我们为什么会死》提供了一条具有挑战性但有益的途径,可以更好地了解衰老的生物学。虽然目前没有延长寿命的快速解决方案,但我们都可以采取一些明智的行为来帮助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保持年轻的功能。

Venki Ramakrishnan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是一位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后取得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硕士学位。他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担任生物化学教授,成为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核糖体结构和蛋白质合成相关领域,获得过多个奖项,包括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不仅如此,拉马克里希南的学术成就也为美国大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启发了一批年轻的生物科学家,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1426321.html

上一篇: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大脑炎症
下一篇:通过咳嗽和呼吸噪音诊病的谷歌AI
收藏 IP: 117.135.12.*| 热度|

7 郑永军 刁承泰 李升伟 刘进平 崔锦华 唐凌峰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