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峰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显峰 科技日报记者、《显峰冷言》主笔

博文

不妨给北大一次试错的机会 精选

已有 7921 次阅读 2009-11-17 15:34 |个人分类:显峰冷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大, 自主招生, 实名推荐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北大的这一改革之举,甚至有人批评这是“历史的倒退”。我倒是认为,不妨理性对待北大的勇敢探索,哪怕是给它一次试错的机会。
我也曾经撰文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带来的种种可能的不公表示过担忧,但是改革就是有风险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在不断的试错和纠错的努力中走向成功。
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已然饱受诟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是革除这种弊病,探索多元化招生的一种尝试。就像北大所说的,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当然,联想到种种高考舞弊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免会有这样的担忧:这一比之高考而缺乏硬杠杠的制度,会不会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本来意在选拔“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渠道,会不会因为种种顾虑成了“高分俱乐部”?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会不会成为挤破脑袋的择校热门?很多省市和农村中学没有获得资质,会不会加剧新的教育不公……
有这样的担忧是可贵的,尤其在北大的这一制度尚未真正实施之时,舆论对它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先期曝光”,更是难能可贵。我相信,决意改革的北大不会对这些信息置若罔闻的。
但也不能因为种种先验的结果和预期的可能,而放弃改革的尝试。这就好比担心某种不测,因此就不敢出门上街一样令人诧异。其实环顾一些世界名校的招生,大都采用推荐制,校长、教授、校友,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以推荐或自荐。这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制度,而且也被证明是选拔种子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给了很多偏才、怪才和低分不低能的学生得以走进名校的机会。
这一制度最终能不能在中国行得通,当然还要看实践,实践是检验一个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北大既然有这样的勇气,我们何不拭目以待?况且推荐的学生只占北大整个招生人数的3%,给它探索的空间,或许结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即便舆论的种种担忧不幸应验,它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它考验了这个制度的成熟性和社会的诚信,也会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非一两所学校、一个教育界之力所能为,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改良。


一流大学之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271686.html

上一篇:云冈石窟事件反思:失职的“守门人”
下一篇:“院士年轻化”真的是喜讯吗?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小卿 air11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