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公共安全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院士,因为在学生被指剽窃的论文上挂名,受到中国工程院全院通报批评的处分。(7月13日京华时报)
然而,我想比这更令这位院士先生感到不安的,应该是互联网上网民的义愤与激烈言辞。透过这件事,人们窥到的是一个看重名利却不负责任,拥有至高头衔却学风邋遢的院士形象。
虽然近年来院士这个群体不断受到各种指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群体依然聚集着在学品、人品方面堪称楷模的大多数,依然承载着人们对科学和知识的信任与向往。我不知道这位院士先生在他的检查里做过怎样的深刻反思,我想他首先应该向信任和敬仰院士的民众道歉,应该向他的院士同伴们道歉。是他,让院士在人们的心目中再一次贬值。
联想当下的一些习气,似乎又大可不必为此大惊小怪。导师挂名学生的论文如今几近惯例,甚至前段时间有个大学居然出台一项规定,要求学生发表论文导师的名字必须署在第一位。后来沈寅初院士将论文的第一作者“让”给学生,竟然让很多人感慨了许久。如此看来,倘若不是十分恶意的沽名钓誉,在现如今的学术环境里已经不那么令人痛心疾首。
不过,让我惊诧与愤懑的是这位院士先生的出奇“宽容”,学生连抄三篇文章,三篇都挂着他的名字,他居然“未能察觉”。要么是这位院士先生能力不济难以判断,要么是这些文章发表前他压根就没有看过。但是,中国工程院的通报材料中透露,这位院士先生在被通知论文抄袭之后,非但没有取消发表和自己的署名,还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这些剽窃的论文。未尝不可以这么想:这三篇抄袭的文章因为有了这位院士先生的署名,才会顺利发表。
作为导师,应该在学生的学术生涯中起到正其德,严其行的作用;作为院士,应该在为学育人上率先垂范,更应该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而这位院士先生的行为分明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袒护、纵容甚至合谋,这远比沽名钓誉为害深远。
在呼唤创新的当下,我们需要提高学术水平,需要培养真正的尖子人才,然而更需要的是治理学术界的种种不端行为,用法律的规范塑造科研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尤其堪称学界圭臬的院士,应该爱惜自己的响亮头衔,敢于清理自家门户,带头端正我们的学术风气,而不是相反。
2007.07.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92-19896.html
上一篇:
谁能“一人包揽一期学术期刊”下一篇:
重奖院士未必是对科学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