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ot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otong

博文

科普一下AlphaGo的论文算法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精选

已有 20994 次阅读 2016-3-15 00:45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围棋, CNN, alphago

科普一下AlphaGo的论文算法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遥远地方剑星(farfromwhere)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名本科生的时候,就对计算机算法很感兴趣。当时深蓝战胜了卡斯帕罗夫,大家都普遍会议论到围棋,并且基本的观点都一致,就是计算机虽然在国际象棋上战胜了人类,但是离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没想到二十年后,我已经可以借助先进的4G通讯技术,实时收看AlphaGo在围棋上击败人类的全过程,真的是感慨万千。

虽然我不做科研很多年,但出于兴趣还是将DeepMind团队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阅读了一遍。之后发现,很多围棋爱好者、很多对AI感兴趣的人虽然在网上发表了诸多议论,但是很少有真正了解AlphaGo是怎样“思考”和下棋的。考虑到很多AI领域、深度学习领域的专家不屑于科普AlphaGo的“算法”,而更多的人又不愿意去啃那篇论文,干脆我就来抛砖引玉,将AlphaGo的“思考过程”和大家做个普及性分享,并谈谈自己针对未来AI和深度学习领域的认识。

一、AlphaGo“思考”的过程

考虑到我们人类认识问题都愿意自顶向下,先看到全局再看局部。所以我先介绍一下AlphaGo“思考”的全过程。

形象地说,AlphaGo有四个思考用的“大脑”,也就是DeepMind团队训练出来的四个神经网络,用论文中的符号表示,就是Pπ、Pσ、Pρ和Vθ,为了方便起见,给它们起名为“快速走子网络”“专家训练网络”“自我提升网络”“价值判断网络”。前三个神经网络都以当前围棋对弈局面为输入,经过计算后输出可能的走子选择和对应的概率,概率越大的点意味着神经网络更倾向于在那一点走子,这个概率是针对输入局面下所有可能的走子方法而计算的,也就是每个可能的落子点都有一个概率,当然会有不少的点概率为0。第四个神经网络是进行价值判断的,输入一个对弈局面,它会计算得出这个局面下黑棋和白棋的胜率。

简单的解释一下前三个网络的区别:“快速走子网络”是一个比较低水平但是计算量也很小的神经网络;“专家训练网络”的参数都是通过职业棋手对弈的棋局训练出来的,它的激活函数和具体的卷积核数量以及相应神经元数量会与“快速走子网络”有所不同,表现为计算量不同,水平也不同;“自我提升网络”是在“专家训练网络”的基础上,通过电脑自我对弈的大量棋局进行提升训练后的网络,理论上讲水平更高,计算量与“专家训练网络”是一样的,只是训练出来的参数不同。

训练好这四个神经网络之后,AlphaGo就可以开始与人对弈了。对弈过程中,AlphaGo的“思考”是通过蒙特卡洛博弈树搜索和模拟来实现的。大致步骤如下:

(1)假设当前棋局状态为St,对于每一种可选择的走法a,选择走a之后的棋局价值Q(St,a)与“专家训练网络”计算出的走a的概率P(St,a)之和最大的那种a,记为at注意,这里面的Q(St,a)不是简单的靠“价值判断网络”计算出来的,而是“价值判断网络”计算结果与蒙特卡洛模拟结果的加权平均;这里的P(St,a)也不是直接用“专家训练网络”计算出来的,而是正比于Pσ(St,a)/(1+N(St,a)),N(St,a)是(St,a)这个节点所经过的搜索次数,为了鼓励搜索模拟,“专家训练网络”所得到的走子概率用搜索次数进行了衰减。

(2)按照(1)中的方法继续搜索选择下一级节点,直到搜索下去碰上一个叶子节点,也就是原来没有再继续展开的、没有评估过的节点。

(3)将这个叶子节点SL展开,并用“价值判断网络”计算其价值Vθ(SL),然后用“快速走子网络”在这个节点的基础上进行多局自我对弈,根据多局对弈的胜负比率来估算胜率Z(SL)。最后使用Vθ(SL)和Z(SL)的加权平均来估算此节点的胜率。

(4)将估算结果反向更新到这次搜索途经的全部节点,反向更新公式稍复杂,就不再列了,本来目的就是普及性介绍嘛。

(5)之后再从St开始,仍然按照(1)的规则重新搜索。

至于蒙卡搜索模拟到什么时候,取决于给AlphaGo多长的时间走一步棋,时间快到的时候,AlphaGo就停止搜索模拟,并以跟节点St下搜索途经次数最多的节点(因为每次都是选最佳节点搜索模拟,所以搜索结束后就以途经次数最多作为标准了)作为自己本步的着法。

以上就是AlphaGo思考的全过程,其实和人类很类似,有思考下一步着法的“大脑”,有判断局面价值的“大脑”,然后再向后推断若干步,确定自己的“走法”。

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极简介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卷积神经网络。先说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类或者动物大脑,用若干个神经元共同计算逼近某种复杂计算(函数)的方法。其实任何一种价值判断都可以理解为某种多元函数,输入若干数据(信息),输出结论。数学上可以证明,使用神经网络(多层)可以无限逼近这些多元函数。

拿围棋来讲,假设每种局面下会有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走法,那么就可以将局面作为输入,理想走法作为输出形成一类多元函数。理论上,神经网络可以无限逼近这个函数。由于围棋局面可以看成一个19*19的图像,而卷积神经网络(CNN)又是处理图像比较理想的方法,所以DeepMind团队就使用了CNN。

当然CNN为什么设置为13层的神经网络,每层的卷积核有几个,激活函数是什么,使用什么样的误差传递函数来反向训练这个神经网络,这些都需要尝试,这才是DeepMind团队最主要的成果,当然论文里面也不会详细说了。

一个问题是,训练最基础的“专家训练网络”所使用的数据是大量职业棋手的棋局,但是没有理由认为职业棋手的走法就是最佳走法,所以这种训练实际上是用一种有误差的数据进行的,当然训练出来的神经网络也不会绝对理想。但是,如果AlphaGo真的在这种训练下达到高水平,以后可以考虑使用高水平AlphaGo自我对弈的棋局重新训练形成“专家训练网络”,也许效果会更好。

三、关于论文中的几个有趣事实

(1)“快速走子网络”计算一次需要2微秒,“专家训练网络”计算一次需要3毫秒。

(2)“快速走子网络”与专家走法的匹配准确度为24.2%,“专家训练网络”则为57%。

(3)“自我提升网络”和“专家训练网络”对弈胜率为80%。

(4)“价值判断网络”在使用职业棋手对局数据进行训练时,发生了过度拟合的情况,训练组偏差0.19而测试组达到0.37,说明泛化效果不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改用了“自我提升网络”自我对弈3000万局作为“价值判断网络”的训练数据,基本解决了过度拟合的问题。

(5)DeepMind团队发现,在蒙特卡洛树搜索时,计算下一步走子概率使用“专家训练网络”效果要优于使用“自我提升网络”,虽然“自我提升网络”与“专家训练网络”对弈时胜率高达80%。但是在训练“价值判断网络”时,使用“自我提升网络”自我对弈的棋局效果好于使用“专家训练网络”。

(6)计算上,多线程搜索使用CPU处理,策略和价值并行计算使用GPU处理。单机版的AlphaGo使用了40个线程、48个CPU和8个GPU。分布式版的AlphaGo使用了40个线程、1202个CPU和176个GPU。

(7)分布式版本对单机版的胜率为77%。

四、澄清一些观点及个人思考

(1)AlphaGo有自己的“棋风”么?

从人类的角度看,某个固定版本的AlphaGo肯定会有自己的“棋风”,因为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参数就决定了它会如何“判断”,蒙卡搜索算法又决定了它的“思考”过程,这些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它的走棋风格。但是这种风格是在大量数据训练后形成的,肯定与人类的风格很不一样。它未必有系统的、前后一致的特点,它的风格更多体现在某种局面下会有怎样的判断倾向。当然,是否能够被人类准确抓住不好说。

(2)AlphaGo在第四局“抽风”的bug好解决么?

个人认为不好解决。训练形成的神经网络里面有大量的参数,这些参数都不是程序员设定的,而是软件自己学习形成的。如果这些参数不尽合理,在某些局面下会误判,那么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重新训练或者加强训练,绝不可能由哪个人直接修改某些参数来消除bug。严格的说,没有哪个人敢随意修改神经网络参数,所以在与李世石这五局对局过程中,AlphaGo版本是没有任何变化的。

(3)关于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技术下的可能发展?

首先,个人认为那种能够威胁人类的AI还远远看不到希望,目前的AlphaGo是在“监督”下学习,还算不上完全自我学习。即使不久的将来能自我学习了,也不过是针对围棋,并不是万能的“学者”。我觉得人类还没必要担心AI会威胁人类。

其次,AI这次在围棋上战胜人类顶尖高手,基本证明了所谓的“棋感”、“棋风”、“大局观”等围棋高手所谈论的虚的能力,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也会有。所以,随着技术的进步,我相信电脑也会能够欣赏艺术(音乐、画作、小说、笑话),能够创作文学、艺术作品,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形成自己的“情绪”。但是这些都不是人类害怕AI的理由,因为这些始终都是通过计算实现的,其实是我们人类可控的。

未来的AI可以帮助人类搞科研、分析数据、协助医疗、创作诗歌、写新闻报道等等,我相信这些都会是人类科技的进步,都会让生活更美好。当然在享受这些美好的同时,也需要记住,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双刃剑,AI也可以用来骗人、作恶,这就需要善良的人类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措施,通过法律,禁止人们开展“坏”AI的研究。

 

2016/3/15 00:06

赵昊彤

 

 




世纪人机大战:李世石 VS AlphaGo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9681-962662.html

上一篇:科学(理论或知识)是绝对客观的么?
下一篇:“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到底说了些什么?——(一)
收藏 IP: 211.100.46.*| 热度|

34 姬扬 赵建民 蒋大和 陈南晖 郑小康 应行仁 吴怡 闵应骅 尤明庆 张义国 黄永义 张鹏举 王天一 王昌峰 李天成 王林平 邢凯 张能立 褚昭明 田云川 柳林涛 张启峰 樊采薇 钱纲 张鹰 zhoutong Floria xlianggg xiyouxiyou liuhaoa1234 lrx mxt110 shenlu hillyu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