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宁先生是我国基本粒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低调,谦逊。因此,其知名度较低,但学问不低哈,贡献很大!
中国科学院官网对胡宁先生的介绍如下:网址https://casad.cas.cn/ysxx2022/ygys/200906/t20090624_1810072.html,理论物理学家。1916年2月11日出生,籍贯江苏宿迁。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12月26日逝世。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早年致力于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20世纪40~50年代,对介子的核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S矩阵理论、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理论、高能多粒子产生理论和强相互作用理论等作了深入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60年代中期与他人共同领导建立和发展了强子内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工作,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系统研究,获一系列成果。对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的大量新强子和新现象作了分析并对强子结构和强相互作用动力机理作了探讨。
1944年,胡先生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I. Note on the Equations of Triple and Quadruple Correlation Functions in Isotropic Turbulence. II. On the Turbulent Mixing of Two Fluid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III. On the Possibility of Keeping the Electrons Inside the Dimension of the Nucleus and the Quantum Mechanical Theory of Neutron(机翻:I. 关于各向同性湍流中三重和四重相关函数方程的注记。II. 关于两种不同密度流体的湍流混合。III. 关于将电子保持在原子核维度内的可能性和中子的量子力学理论),论文全文,胡宁博士论文.pdf。国内有文章说:胡宁就以论文“在势阱中电子的禁闭”取得了博士学位,或许指其博士论文的第三部分?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CaltechTHESIS(可以理解为加州理工学院机构知识库的博硕论文部分)提供此全文,记录为:https://thesis.library.caltech.edu/643/,DOI: 10.7907/Z9CG-4J68。此文文摘也收录在科睿唯安的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数据库中此文链接为:https://www.proquest.com/docview/301834267/。大部分关于胡先生博士毕业的时间,写的多是1943年,但其博士论文封面清楚地写着1944,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给出的答辩时间(Defense Date)也是1944年1月1日(很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只是大概时间),ProQuest全球博硕论文数据库的学位授予年(Degree date)也是1944年。此记录同时显示,胡先生的博士导师(Research Advisor(s))为von-Kármán, Theodore,对,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西奥多·冯·卡门。此处并没有出现国内一些文章介绍的另一位导师埃普斯坦(Paul Sophus Epstein,1883年3月20日-1966年2月8日),可能胡先生的确跟着埃普斯坦做相关学习/研究,但很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导师吧。
博士毕业后,胡先生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师从194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这段博士后研究阶段,胡先生先后发表3篇论文。第1篇是1944年5月发表在Physical Review上的On the Mixed Meson Theory of Nuclear Forces,DOI:https://doi.org/10.1103/PhysRev.65.289,作者为J. M. Jauch(Josef Maria Jauch,1914年9月20日-1974年8月30日)和胡先生。第2篇是1945年4月发表在Review of Modern Physics上的On the Strong Coupling Case for Spin-Dependent Interactions in Scalar- and Vector-Pair Theories,DOI:https://doi.org/10.1103/RevModPhys.17.267,作者为泡利和胡先生。第3篇是1945年6月发表在Physical Review上的The Relativistic Correction in the Meson Theory of Nuclear Force,DOI:https://doi.org/10.1103/PhysRev.67.339,作者为胡先生自己一个人。
图1:胡宁(左一)和泡利(右二)
大约在1945年底,胡先生前往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继续理论物理研究。在《名家博士论文7:彭桓武先生的两个博文论文1940年和1945年爱丁堡大学》中,我们提到,彭桓武先生此时又回到了都柏林高等研究院。胡先生前往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应该与彭先生有过协商,二人在都柏林也应该彼此多有关照。1947年6月,胡先生与海特勒(Walter Heinrich Heitler,1904年1月2日-1981年11月15日,此时已从薛定谔手里接任了都柏林高等研究院院长一职)合作发表一篇Nature,题为:Interpretation of Complex Roots of the S-Matrix,DOI: https://doi.org/10.1038/159776a0。
图2:1946年7月,中国科学家出席英国剑桥大学基本粒子和低温物理会议,并参加纪念牛顿诞辰300周年活动合影(右起:吴大猷、钱三强、何泽慧、周培源、彭桓武、胡宁、梅镇岳、胡济民)
2017年引力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人们再次关注到胡宁先生194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此文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Irish Academy. Section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上,题为:Radiation Damping in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广义相对论中的辐射阻尼),对双星系统的引力辐射效应作出了理论证明,此文在JSTOR的网址:https://www.jstor.org/stable/20488473。据说此文是引力波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当然,有人据此认为胡先生也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不至于吧?无意中发现一个有趣的文档,https://www.dias.ie/wp-content/uploads/2016/03/dias_stp_reprints.ods,应该是都柏林高等研究院自成立起,发表的重要的文章的列表,有点像科研成果清单吧,彭桓武先生9篇,胡宁先生5篇!很有意思的资料!
图3:胡宁1947年与引力波相关的论文
胡先生祖籍安徽休宁,对,就是现在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县。那一带,胡姓是大姓。祖上是徽商,重视教育的徽商。其出生地是江苏宿迁。先生兴趣广泛,善诗词。
胡先生桃李满天下。其中,马中骐先生(1940年3月23日-2024年5月28日)是新中国第1位博士(42岁时拿到学位),不久前刚刚去世。其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就是彭桓武先生,还有好几位院士。其博士学位证书标号为:10001。马先生这“新中国第1位博士”,也绝不是“徒有虚名”哈,学问很好的,其有一本让理论物理学子又爱又恨的专著:《物理学中的群论》。
图4:胡宁的学生马中骐(新中国第1位博士)的博士学位证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