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青霉素——无意中的发明,拯救了上千万人(2021.6.27)

已有 4515 次阅读 2022-6-25 23: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青霉素——无意中的发明,拯救了上千万人 

2021-06-27 10:28


什么是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具有低毒、高效的性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它是青霉菌分泌的一种能够杀死其它细菌的物质,它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https://www.sohu.com/a/474311666_120384239 

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1928年夏天,英国伦敦大学圣玛丽亚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全体人员放假,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连实验室都没有整理好就准备去度假了。此前,弗莱明曾从病人的脓中提取了葡萄球菌,放在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假期期间,便没有认真打理。

亚历山大•弗莱明

之前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被他称为“金妖精”,这种“金妖精”会使人生生疖、长痈、患骨髓炎,引起食物中毒,很难对付。他培养它,就是为了找到能杀死它的方法。再众多的培养液中,他发现了其中一个培养液由于受到了污染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该培养皿中出现了一种绿色的霉菌,并且青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圈空白——原来生长旺盛的“金妖怪”竟然不见了!

弗莱明立即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兴奋地迅速从培养器皿中刮出一点霉菌,小心翼翼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透过厚厚的镜片,他终于发现这种能杀死青毒素“金妖精”的青绿色霉菌是青霉菌。随后,他把青霉菌分离出来,将分离后的青霉菌放入培养液中继续繁殖,培养了大量的青霉菌。

培养青霉菌的培养液进行过滤分离,将分离之后的培养液滴“金妖精”中。几个小时之内奇迹出现了——“金妖精”们全部死亡。他有把培养液稀释1/2、1/4…直到1/800,滴入“金妖精”中仍然使它们全部死亡。他还发现,青绿色霉花还能杀灭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和肺炎霉球菌等——青霉菌具有高强而广泛的杀菌作用被类似的实验学证实了。

金黄色葡萄球菌

1928年9月15日,弗莱明在圣玛医学院公布了他的发现,,并于1929年2月13日向伦敦医学俱乐部提交了有关论文《青霉素——它的实际应用》,被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青霉素的产业化发展

弗莱明制取出了青霉素在请求用于人体临床实验室却遭到了拒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提取太困难了。在这种既不能销也不能产的情况下,青霉素从此销声匿迹。弗莱明弗莱明也只好在1931年暂时放弃了继续研究,但是一直在让那个培养皿上的青霉素传宗接代。直到两位科学家——出生在德国的英国生化学家钱恩和出生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于1938年偶然读到弗莱明发表在《新莫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并在1941年成功分离出青霉有素之后,青霉素才于1944年在美国投入量产。

青霉素曾于原子弹、雷达并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青霉素成为了具有惊人疗效的药物。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挽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而且使人类的生命延长了近15年。

因此,弗莱明和钱恩、弗洛里共享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弗莱明(左)和钱恩(中)、弗洛里(右)

青霉素作为一个开端,后来更多的抗菌素奔涌而出,形成规模庞大的“抗菌家族”:链霉素(1943)、金霉素(1947)、土霉素(1950)、红霉素(1952)、卡那霉素(1958)…迄今,世界上已发现1万多种不同的抗菌素,其中人工合成的超过4000种,并且每年都要开发出新品种。

青霉素分子结构

发现青霉素的历史意义

在20世纪除,那个时候人们还没有找到杀灭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的药物。谁要是得了败血症或肺炎,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那个时候,或许开刀划开一道伤口,就很有可能因为感染而致命。在40年代初,医生们第一次使用青霉素救活了一位患有败血症的危重病人。青霉素一时成了家喻户晓的灵丹妙药,它的价格在当时比黄金还贵。

青霉素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344538.html

上一篇:[转载]新策略对抗多重耐药菌(2020.5.19)
下一篇:[转载]“蓝色粮仓”战略让浩瀚海洋变良田(2017.10.10)
收藏 IP: 114.249.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