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没有理论,你的研究将一无所有(2020.10.18)

已有 970 次阅读 2022-5-12 14: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没有理论,你的研究将一无所有 

2020-10-18 10:30

来源:管理学季刊

很多学者,只重视假设检验,却很少重视理论创造,他们只重视方法却不重视理论思想。这是错误的趋势。

在社会科学中,理论创造、假设检验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归根结底,理论创造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忽视了理论,就会导致乱用模型,或者导致概念界定的错误、盲目使用数据库,无法为知识增长做出贡献。

https://www.sohu.com/a/425547482_691737 

在IR学界中,理论研究无疑是最核心的领域。那些伟大的名字,几乎全部都是理论学者。根据2009年的统计,IR学界中,影响力最大的三个学者,是基欧汉、沃尔兹、温特。还有一些伟大的名字,也都是与理论相关的。例如,摩根索、布尔、麦斯奇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布赞、芬妮莫尔、亨廷顿、杰维斯、卡赞斯坦、鲁杰、多伊尔、克拉斯纳、苏珊·斯特兰奇、詹姆斯·费伦,等等。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也是如此,理论家的贡献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没有理论,就没有IR学科的今天,理论塑造了我们这个学科的发展(四大理论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然而,近些年来,美国学者似乎不太重视理论了。

在著名期刊中,似乎定量研究方法占据了主流,其文章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方法。但作者认为,事实上,就美国的IR学者而言,做定量的并不是主流(不到一半),但定量的文章却占据绝对多数。这导致二者不成比例。越来越多的人只重视定量,而不重视其他方法。

甚至在IPE领域,也有这种趋势。以前,IPE非常重视理论辩论。但现在,很多人追逐时髦。BenjaminCohen认为,美国顶级杂志中,充斥着大量“只重视时髦方法,不重视理论辩论”的文章。

越是复杂的学科,越需要理论

Lake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科,因此尤其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有助于我们诊断政策的问题,也有助于决策。有人认为,“理论仅限于学术,与实际无关”,这是非常错误的。没有理论,决策者就不知道该如何决策。只有理论才能告诉事情的因果机制。同时,理论也有助于评价政策的有效性。理论有助于认识历史,从而总结经验。而当历史经验稀缺的时候,就更加需要理论,比如当某个国家领导人正在做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没有理论是不行的。

理论给出的是一般性的解释(generalexplanations),即跨越时空的解释。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范围,好的理论都是可以被证伪(falsifiable)。有的时候,理论可能会失灵,但不代表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没有价值的。建立理论时,为了追求简约,我们不得不故意忽略某些次要的因素;在某些特殊的时候,这些次要的因素可能会发生重大作用,导致理论预测失灵。只要一个理论能解释多数事实,就是好理论;少数反例,并不能推翻理论的价值。当一个理论被其他理论取代之前,即使它有缺陷,也不能否定其意义。

并不是说定性一定比定量好,也不是说定量一定比定性好。这并不重要。但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必须将理论置于核心地位,只有理论才能对研究过程提供指导。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忽视了理论,而仅仅“就事论事”,都不算好的研究。“假设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置于理论的指导之下,理论为“假设检验”提供了背景知识。

并不是说,哪种理论重要,而是说“理论论战”和“理论发展”本身很重要(主流的实证主义作用较大,批判理论、诠释主义、解释学、激进建构主义对于认识世界作用不大)。就现在而言,“理论论战”已经很难了,“大理论”的提出不容易,但中层理论是很有意义的。例如Lake认为各种“主义”与实践脱节,应该研究具体的问题。因此,不属于任何范式的研究(non-paradigmaticresearch)已经变得越来越多。不过,现在的多数学者,既不追求大理论,也不追求中层理论,而只是追求简单的假设检验,这是非常错误的方向。

从认识论上,区分“科学实在主义”与“工具主义”非常重要。科学实在主义,既重视能观察的因素,也重视不能观察的因素。很多时候,因果机制蕴藏于不能观察的因素之中。 工具主义则不同,他们只关心“理论预测地是否准确”,他们认为“预测地准确的就是好理论”。但工具主义忽视了因果机制,他们认为那些“不能观察的机制”是没有价值的。工具主义这只重视检验那些“可观察的因素”,这就导致了为什么“理论检验”式的研究如此盛行。这样的研究,不是真正的“科学实在主义”。工具主义者只关注那些清晰的概念,只关注那些清晰的逻辑。

检验理论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看理论本身是否符合逻辑;

第二种是检查A与B之间的共变关系,包括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等等;

第三种是“过程追踪”(即因果关系的具体过程,第三种与第一种不同)。

但是,做定量的学者,往往是持工具主义认识论。他们不认为“过程追踪”是有用的。他们只关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只关注理论本身是否符合逻辑,以及理论是否能预测事实。

不重视理论,会导致什么后果?

  1. 导致模型的错误,如忽视干预变量,不能准确确定因果关系

  2. 使用错误的方法

  3. 数据本身不准确(国际关系与投票行为不同,后者容易获得准去的数据,而前者很难),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到底死了多少人?没有人有绝对准确的数据,我们不可能用这种不准确的数据去做研究

  4. 数据匮乏的领域,难以做研究。比如社会革命、核战争,本身没有发生过多少次,因此很难做定量

  5. 很多定量研究成果,缺乏生命力,缺乏持久性,不利于知识的积累

  6. 选择偏差、概念界定不足

  7. 不同的事件,彼此不同,定量研究一般不区分不同事件的差异,盲目认为过去的事一定能用于预测未来(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我们不能直接判定“过去的经验一定适用于将来的事情”),只有理论才能告诉我们预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很多人认为,理论辩论已经过时了,因此只能检验细节。的确,理论创造并非易事,但这不代表我们不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简单的假设检验,很难贡献太多新的知识。理论创新很难,但不代表理论本身没有用。错误的趋势,将导致学术与政策越来越脱节,大众和决策者看不懂学者的作品。

第二,由于大数据的发展,很多数据很容易获得。因此,只需要简单地培训与操作,就可以做研究。这导致很多人图省事,追求省力,而不注重理论研究。但事实上,即使大数据越来越普遍,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研究成果也难以有持久性,可能过了一段时间成果就被人遗忘了。

第三,很多学校鼓励博士生研究简单的东西,只做“理论检验”,而不鼓励博士生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这种学术氛围,导致简单的“理论检验”成为了主流。很多老师,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难教,而数学知识很容易教。因此学生只成了工匠,而不能成为思想家。而且学生面临着毕业的压力,进行“理论思考”,似乎很耽误时间,而做大数据统计似乎是一种捷径。

第四,“假设检验”式的研究,本身就会导致“无谓的创新”。这样的研究越多,缺陷也就越多。然后有人就会去纠正缺陷,因此这样的研究繁衍地很快。例如,关于“国际冲突”,很多研究都非常无聊。就是几个数据库,翻来覆去地进行计算,永远没有尽头。这样的研究越多,漏洞也就越多,所谓的“创新”也就越多,导致IR研究陷入了困境。

第五,IR学者追求专业化,让自己的东西“故作高深”,让圈外人看不懂,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而且“假设检验”的文章,一般容易被转载。所以很多人拼命地做这样的研究,其他人再转载。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诞生了很多“靠数据吃饭的学者”。

第六,学术评价机制,导致“假设检验”式文章的膨胀。由于有些人不懂定量,因此就无法评价定量的研究成果。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无法进行横向地比较。唯一的比较方式,就是问对方“你发了多少篇文章啊?”或者“你的文章被引用了多少次啊?”很多大学,用所谓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学者的水平,那么教授们自然就想办法多发文章(特别是大数据的文章)。作者认为,很多学生受此影响,为了找更好的工作,也不得不这么效仿了。

“假设检验”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假设检验”又是远远不够的。

但归根结底,理论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只有理论才能告诉我们,究竟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它能够使复杂的世界变得清晰起来,就像“交通地图”一样告诉我们“路应该怎么走”。

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事情的因果机制,而且告诉我们哪种因素是最重要的、哪些因素不是最重要的(例如,现实主义告诉我们,导致大国战争的最重要因素,是“权力制衡”,而国内因素则不是最重要的)。此外,理论是提出假设的前提,也是正确“检验假设”的前提,如果没有理论做基础,那些复杂的检验将无法避免错误。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就难以界定概念,就难以提出假设,最终导致IR发展方向进入歧途。

经管世界成立专门团队独家收集整理等信息,并在公众号第一时间推送,更多相关整理后的资讯请在公众号回复关键字 征文获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338223.html

上一篇:[转载]来自武夷山科学网博客:负责任的创新
下一篇:[转载]来自卜晨科学网博客——专访高友鹤教授:为什么尿液是疾病早期标志物的来源?
收藏 IP: 114.249.6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