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耳聋基因 远不止一针致聋(2019.07.09)

已有 1297 次阅读 2022-1-7 13: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耳聋基因 远不止一针致聋

2019

07/08

承启医学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90702/content-1065040.html


MT-RNR1基因突变是“一针致聋”的罪魁祸首。但耳聋病因复杂,致聋的远不止MT-RNR1基因。

“一针致聋”这样的“事故”相信大家已不陌生,MT-RNR1耳聋基因也渐渐被人们熟知。

MT-RNR1基因突变是“一针致聋”的罪魁祸首。MT-RNR1基因是线粒体12S rRNA,标准的母系遗传,即母亲若携带有该突变基因,那么儿女也会有;如果父亲携带该基因则不会遗传给后代。

这个基因突变会使得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形成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线粒体蛋白质合成而导致药物性耳聋。回想起小时候也是福大,打了那么多针还能听见世界的声音,真得感谢老妈的良好基因。

目前有不少地方政府会为新生儿免费提供普惠性的“耳聋基因筛查”,重点就是检测MT-RNR1的突变。据北京日报2013年3月2日报道,在北京出生的20万名新生儿中,发现了522名MT-RNR1基因突变的儿童(约占0.3%)。通过基因检测,人们可以提前知晓这个风险,只要终身不注射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就可以躲开“一针致聋”的厄运。

耳聋病因复杂,致聋的远不止MT-RNR1基因。

据研究估计,在我国人群中,耳聋基因变异携带率约为6.3%,而MT-RNR1突变人群仅占0.3%。也就是说,除了“一针致聋”,还有许多其他的耳聋基因会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听力损失使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丧失听力,而普惠性的耳聋基因检测不能检测出所有的耳聋基因,不得不引起重视。

就说之前网络上大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现实生活中可万万使不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把娃的听力给打没了。别说“我家娃壮实,轻轻打一下不碍事”,万一娃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呢?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敲黑板了,是SLC26A4基因突变所致。SLC26A4基因又称PDS基因,其编码蛋白在耳蜗可运动的外毛细胞中起分子马达的作用,诱导细胞长度的变化,从而放大声音水平。若发生突变就会导致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典型表现为儿童时期的听力损失,90%的患者为双侧性,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接近正常或极重度。

拥有这个突变的孩童别说一耳刮子,就是不小心跌倒撞击都会造成听力损失,可千万得小心呵护着。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小孩生下来时一切正常,长大后不小心磕了碰了就突然进入了“无声世界”的原因

既然说的是基因,是不是父母双方听力都没问题就不用担心宝宝听力了呢?非也,此处应该小心GJB2基因

GJB2基因编码缝隙连接通道蛋白,该蛋白是支持细胞间通讯和耳蜗液、内淋巴和外淋巴稳态的基础。一旦发生突变,造成的听力损失程度多为重度或极重度,在儿童非综合征耳聋中占40%,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

而这个基因遗传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意味着即便父母听力正常,也可能生出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宝宝建议备孕家庭在孕前应做好夫妻双方的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但GJB2基因突变致聋的患者听觉系统的结构基本正常,因此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良好。

除了以上三个基因,GJB3基因也是耳聋基因变异中的热点基因之一。GJB3基因是中国科学家克隆的第一个本土耳聋基因,具有与编码缝隙连接蛋白基因相同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该基因纯合突变容易导致儿童后天感音神经性耳聋

由于中国人和欧美人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GJB3基因突变在欧美人群中一般并不致病,但在中国人群中则会造成严重的问题。这意味着中国人群的耳聋基因检测并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检测方案,需有定制化的检测方案来更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耳聋风险。

以中国人群遗传背景筛选相关变异位点,覆盖了先天性、迟发性与药物敏感性耳聋等基因及其特征性突变,能进一步更全面地筛查、更准确地评估。在免费普惠性耳聋基因检测基础上,更全面、更专业的耳聋基因检测能为听力带来更有力的保护。但并不是市面上的任意一家基因检测公司都能做到,还需进行仔细筛选。

虽然目前人类的科技还无法做到改变全身的基因,但如果能通过生育前和新生儿的全面基因筛查,及早知晓风险,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式来避免耳聋。

事实上,目前医学研究已经能对各种耳聋基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例如,对MT-RNR1基因无突变但有其他耳聋基因突变的高风险儿童,密切观察其对声音的反应,可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及时予以针对性治疗,使迟发性耳聋儿童恢复正常听力

早期听力损失的发现,通过及时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可使大部分遗传性耳聋及其引发的语言障碍得以减轻甚至避免。这些儿童,如果在出生后第一年没有发现和治疗,将会遭受永久性听力损伤,在语言、认知和教育发展方面存在显著且不可逆转的缺陷,而如果在6个月前发现并积极干预,病情是可以得到相应改善的。

参考资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434/ 

https://www.babyhearing.org/genetic-hearing-los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319950.html

上一篇:[转载]父母听力正常,孩子却耳聋了,原来有种叫一针、一拍致聋的基因(2020.06.08)
下一篇:[转载]mtDNA异质性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1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