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记者探访中国人脑库:脑组织放超低温冰箱里(2012.9.22)

已有 1945 次阅读 2021-9-22 13: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记者探访中国人脑库:脑组织放超低温冰箱里

2012年09月22日02:27汉网-武汉晚报伍伟我要评论(0)

https://news.qq.com/a/20120922/000038.htm 


零下80℃超低温冰箱内部。 记者伍伟摄


零下80℃超低温冰箱内部。 记者伍伟摄

零下80℃超低温

“沈毛毛”脑组织冻入中国人脑库

脑库成立五年仅有两例新生儿脑组织

一台庞大的超低温冰箱发出嗡嗡的运转声,液晶显示屏上“-80℃”的字样在不停地闪烁着。昨天,记者走进位于中南民族大学的中国人脑库中心——出生六天夭折的宝宝“沈毛毛”脑组织的保存地(本报9月19日7版曾作报道),探秘这座中国最大的人脑库。

取脑后要还原捐献者遗容

中国人脑库中心位于中南民族大学四号教学科研楼六楼,占地约有200平方米。武汉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所所长、人脑库中心主任戴甲培教授说,9月16日(“医生爸爸”捐遗当天)傍晚7点,毛毛的脑组织就已进入了脑库,因为人脑保存有严格的要求,成人死亡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儿童死亡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

戴甲培教授打开嗡嗡作响的庞大冰箱告诉记者,毛毛的脑组织已经储存在这台恒温-80℃的超低温冰箱里面,等待有需要此脑组织的科研机构来领取,做新生儿大脑发育研究。

有网友担心,取脑会不会破坏遗容,戴教授解释,工作人员取出捐遗者脑组织后,会进行仔细缝合,还原原本相貌,即使家属也看不出痕迹。

该库仅有两例新生儿脑组织

戴甲培说,包括“沈毛毛”,脑库目前只有两例新生儿脑组织,“我们每年至少需要新生儿脑组织5~6例,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脑库与国内十多家研究机构联盟,由我们提供资源,他们做研究。”

据悉,现在,上海复旦大学正在做一个人脑干细胞的研究,以发现大脑发育的奥秘。它需要200个0-89岁不同年龄段的脑组织,目前已经发现了干细胞在人脑内是非常活跃的,它可以不断升级,这一发现对人脑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

目前,人脑库中心的脑组织主要来源于法医尸检和遗体捐献,每年可以收集150~200例,脑库现在最缺的就是从胚胎到成年前以及65岁以后病理性脑组织,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等。

措施得当 保存10年没问题

”人脑是人类智慧的象征,要留下智慧在人间,而不是把它们带到天堂“——这是中国人脑库中心网页上的第一句话,200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中国人脑库中心”正式在江城启动。由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与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研究所联合管理和运作。

戴甲培介绍,人脑库成立5年来,已收集1200多例人脑。人脑样本被保存在两种冰柜中,除了-80℃的超低温冰箱,还有一种是0—4摄氏度的普通冰柜。“两种冰柜保存的人脑样本是一样的,只是使用领域不同。

戴甲培说,脑组织取出后,如何保存非常重要。“一般是在脱水后制作成石蜡块,保存10年没问题。

帮助探索人类大脑的奥秘

建立人脑库、保存人脑的意义何在呢?戴甲培说:“人类的大脑是人体中功能最复杂的重要器官之一,与对动物脑的研究相比,直接对人脑进行研究显得明显不够,特别是人类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帕金森氏病和各种精神疾病等。”

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手段治疗这些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发病机制不明确。因此,使用死亡后的人脑组织资源来探讨这些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目前全球已建立人脑库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瑞典、加拿大、荷兰、新西兰等国。

戴甲培介绍,除了应对神经系统疾病,由脑库提供的脑组织研究获得的成果还有很多,去年,上海生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测量不同年龄人与恒河猴、黑猩猩的大、小脑比较,发现人类大脑皮质“突触”发育比恒河猴、黑猩猩的发育要延迟5年,就因为这延迟的5年,人类进化要比恒河猴、黑猩猩更高级。

记者伍伟 实习生张喾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305231.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最大人脑库 研究人类“留在人间的智慧”
下一篇:[转载]武汉科学家揭人为何比动物聪明 人脑能量消耗最低(2016-8-27)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