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为什么还需要有质性研究?

已有 6924 次阅读 2021-6-29 11: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052968


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为什么还需要有质性研究?

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为什么还需要有质性研究?

雨噶

雨噶

同济大学 设计学博士在读

已关注

144 人赞同了该文章

全文共:4500字,预计阅读12分钟,还是建议先点赞~

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对应关系

之前我们说过不同的科学研究范式: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评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产生这些范式的原因是,对知识的形态和本质(本体论)看法不同,以及人与知识的之间的关系不同(认识论)

(传送门在此)

科学是什么?我怎么看待科学?

(没看过也不影响理解)

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学科,它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以下只是大致分类,很多存在使用不同类型研究方法的情况。)

1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一般采用定量研究或者量化研究的方法。它是客观主义的,(后)实证主义的。而自然科学称为一种科学,需要通过系统和实证的方法(实验、观察、检验等)获取知识。判断知识的标准就是真或假。

比如:物理学科。物理学就是非常典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还记得我们中学物理课本上各式各样的实验吗?想想自由落体实验,想想加速度实验,从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设置自变量,因变量,各种实验参数来验证假设。。。


2 人文学科(Humanities)

一般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它是主观主义的。研究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对具体的个人和实践进行解释和说明。因为人有主观意志,没有规律可循,也无法预测下一步行为。人文学科如果不是以寻求知识真假,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它就是理解人自身和人所处的社会。

人文学科是以观察、分析及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哲学、文学、艺术、历史、语言等)和知识的总称。

比如:汉语言文学。在品鉴前人的文章时带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且研究的内容也是具体的个人或实践。




那么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自然是存在着中间的模糊地带——既强调客观事实,也强调主观理解。像是社会现象、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规律也存在偶然性,这样就有了第三个领域——社会科学

3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一般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既包含主观主义思想也包含客观主义思想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认为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它同样需要客观地搜集存在于社会中的数据、资料等,并且这些资料加以分析,而不同的分析过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也包含主观的思想。例如:社会学、政治学。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典型的社会科学学科。



另外,也有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统称“人文社科”。强调一下,不同的学科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是在研究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定性与质性的区别

在设计学科里,往往会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去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许多设计研究会去研究设计现象,往往会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什么叫设计现象?可以理解为设计在社会里引起的影响。人或组织(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用户等)设计的过程,设计的经济(可持续设计)都属于设计现象。

例如对于一些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如果没有商业化,那么就不属于设计现象;反之,投放到市场上,引起了一定反响,就可以说设计现象。

而对于品鉴某些人工制品,去分析设计师或艺术家的研究思维,探索过程,思维影响等等问题,那么这个不需要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因为它是对非常具体的个人的现象的解释。但对于设计创造力的教育、创造力的社会化,这种设计研究就属于质性研究。

质性与定量的区别

在研究目的上:质性研究基于复杂的社会想象,寻找解释性理解;定量研究寻求普遍规律。

在研究问题上:质性研究更强调在过程中产生,需要不断修正,一般是研究特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定量研究事先确定,提出假设,后面证伪,一般是研究概括性问题、差异性问题、推断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

在研究知识上:质性研究的知识由社会文化建构,具有局部性、地区性,受社会文化所影响;定量研究与情境无关,不受研究者主观意志转移。

在研究手段上:质性研究包括语言,图像,描述分析;定量研究包括数字,计算,统计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参与式观察和田野调查等;定量研究包括问卷法,实验法等等。

在分析方式上:质性研究多用归纳法,归纳往往在一定的情景下适用,放到别的情景下未必适用,自下而上的解释性分析;定量研究多用演绎法,量化分析,是对自上而下的普遍性规范进行分析。

质性方法包括哪些方法

民族志

Ethnography,又称人种志。作为一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志要求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景化的描绘,探究在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民族志是很多方法的集合,包括参与式观察法(后面会讲到),图像收集访谈等等方法。

民族志是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因为社会中存在多种文明的共存,如果想要研究其他文明,抛弃自身看法与成见是很困难的。因此,民族志需要到所研究的地方上居住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学会当地的语言,为了沟通的方便。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摆脱因为当局者的歪曲导致的资料不真实的问题。

参与式观察法

观察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也是参与者。参与式观察可以保证研究者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现场,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老师这个身份就是典型的参与式观察。一边教授学生,一边观察学生的言行。参与式观察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整体情境的考量,对参与者行为的关注和对被观察者理性的尊重。从场外到场内,从局外与局内。

“前理解”(“前设”与“偏见”)可以被认为是理解当代事物的必要条件,应成为有效利用的对象。对建构主义研究者来说,所有的问题研究都是参与式观察,他们认为不可能将自己的成见从研究问题中剔除,研究者也是研究问题中的一部分。“前理解”是需要的,包含了前人的理解。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局内人的意义建构和行为互动方式,所以只有成为社会世界的一部分,才有可能理解这个世界。

民族志与参与观察法

民族志是很多方法的集合,表现出来是一种写作方式。需要将参与观察法(怎么做)和启发式方法(访谈,焦点团体访谈)(怎么说)相结合,不仅了解人们怎么说,还要了解人们怎么实践

“说”与“做”不是一回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当使用语言这种方法方式时,就已经自己做出选择了,对文化的表述不代表文化本身。对文化的研究,只有访谈的话,没法接近文化本身。所以需要参与观察法和启发式方法结合,很多(隐形)知识不能通过说体现出来。

启发式方法是田野调查的一部分,但参与观察法才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核心。日常生活中涉及大量隐形知识,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潜移默化而成,无法言说。参与观察法的贡献在于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了解隐含的含义。

扎根理论

一直以来, 量化研究因为遵循设定的步骤,比较客观严谨, 有共识性的准绳来评价一个研究的严谨程度 (信度、效度) , 而广受学界的认可。与此相反, 质性研究由于多是研究者通过访谈、观察、记录田野所发生事件来开展研究进路, 故主观性较高, 不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解释或通则, 很难进行有系统的比较, 加上又缺乏统一的标准, 故而长期被认为不符合科学要求, 最多只能作为辅助量化研究开展的前期铺垫。

直到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Gals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提出了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使得质性研究方法获得突破, 彻底扭转了量化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质性研究被严重低估的情况。

扎根理论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于实际资料的理论的一种新颖的质性研究方法。它是从一定的原始资料和经验事实中不断的归纳分析,从而形成理论,并通过比较来修正和完善理论。

扎根理论严格说来并非“理论”,而是一种构建理论的方法——研究者通过将收集的数据打散后、分别赋予概念 (conceptualized), 重新命名, 再通过概念间彼此的关系隶属, 分别归类成类属过程, 经由这个分析、演绎与归纳的过程, 扎根理论替研究者形塑出一套结构严谨的理论构建程序。

扎根理论的具体思路则始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资料, 然后再从丰富的现实资料中提炼出概念, 再把相似概念归纳为范畴。这样,利用编码使得归纳、演绎二者得以交替运行, 进而将把庞大的田野数据进行数据缩减、转化、抽象化成为概念, 让译码中的主要范畴以及范畴间关系得以呈现(见图) 。而这个范畴亦可视为是主题词的提取, 由此, 我们得以揭示主题词提取的合理性以及主题词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111/21/32970094_808245135.shtml


扎根理论以概念作为分析单位,将访谈稿,文件中的字句、大意,或者是观察到的现象,从既有的脉络中提取出来, 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观念、思维,再对这些观念、思维进行重新命名,使得它们能够被群组起来,进而得以对其进行重新分类。这个对句子或段落命名的动作, 即是“编码”。

“三阶段编码”的解释之前讲过啦,见下方链接。需要强调的是,三阶段编码形成理论时需要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直到不再出现不同的类属,达到理论上的饱和和完整

(传送门在此)

设计师、研究人员,如何做文本分析或建构理论

质性研究方法还有很多,有机会再补充~

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的优点是能深入具体情境,详细了解事件的发生背景等所有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最后形成最具有代表该具体情境的结论。它是一种自然的,跟随事物动态发展的,突出被研究者主体地位的,具有很强解释性和归纳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当然,这导致了它的局限性,即最终形成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带有较浓的研究者主观感受,不适合大规模推广。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和所处的研究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类型的研究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取长补短。这篇文章前后写作时间较长,如有未注明参考之处敬请见谅。如有帮助,请支持哦~

图片源于网络


原文发于微信订阅号: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为什么还需要有质性研究?


Ref:

百度百科“物理学”词条

360doc.com/content/19/0

cloud.tencent.com/devel

王念祖.扎根理论三阶段编码对主题词提取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8,(5):74-81.

编辑于 2020-04-2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293285.html

上一篇:[转载]《质性研究》是2008年6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向明
下一篇: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健康科普知识传播很重要——胖or瘦,肠道菌群说了算
收藏 IP: 124.207.3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