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岗(CZ)的博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cgweb 脑损伤与脑保护;神经认知;生物信息;蛋白质组;辐射损伤与防护

博文

[转载]塔西佗陷阱

已有 1953 次阅读 2019-6-10 21: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1%94%E8%A5%BF%E4%BD%97%E9%99%B7%E9%98%B1/2604169?fr=aladdin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现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 TA说

塔西佗:一个陷阱的传说2017-11-30 23:11

塔西佗离我们很远,即使穿越时空抵达古罗马,也未必得见。塔西佗离我们很近,那句警言流传1900余年,成色不减,犹在耳畔:“一个执政者,一旦不受欢迎,他做的事不论好坏,都会招致同样的不满。”...详情

内容来自

  • 中文名

  • 塔西佗陷阱

    名词介绍

    在塔西佗的著作《塔西佗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罗马皇帝尼禄死后,被选为下一任皇帝的迦尔巴下命令杀了一个造成叛乱的将领,以及另一个可能发动叛乱的将领卡皮托——而且命令未达之前他就已经被处决了。有些人认为卡皮托没有这样的野心,对迦尔巴的做法产生了不满,塔西佗因此总结到:

    ……外界对这两次的处决的反应很不好,而且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1] 

    这是“塔西佗陷阱”的含义最初的来源,之后在中国的美学家潘知常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塔西佗陷阱”这五个字,由此便成为了一个源于塔西佗,但并非塔西佗提出的,描述社会现象词汇。 [2]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 参考资料

      • 1.  王以铸、崔妙因.《塔西佗历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5:7-7

      • 2.  潘知常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出版社,2007

    词条标签:

    • 社会  文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692-1184208.html

    上一篇:[转载]记忆与学习:学习是个体后天与环境接触、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过程。记忆是学习的认知侧面,一般分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过
    下一篇:[转载]达·芬奇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收藏 IP: 123.119.20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