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在椰子树上 风吹它哼哼唧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邢立达 妙趣横生得不可开交的古生物学

博文

山回路转不见龙——记我国西南白垩纪最大的恐龙足迹点 精选

已有 6135 次阅读 2009-12-14 12:12 |个人分类:捶打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恐龙, 恐龙足迹

       山回路转不见龙,雪上空留龙行处。
       可惜,恐龙时代应该没有雪,所以只能印在泥沙上了。虽然恐龙足迹与其化石一样,能保存至今的都是万中挑一,但足迹们却经常“不受待见”。甚至有些学者不屑一顾地说,那仅仅是一些坑而已。言下之意,恐龙足迹能提供给学科的信息量太少,远不及骨骼般千姿百媚。这绝然是成见!恐龙足迹可是很有价值也很有趣的。作为一门由脚丫儿造出来的科学,古足迹学具有骨骼化石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们不仅能反映恐龙本身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还能解释恐龙与其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古生物学家梦寐以求的宝贵信息。
       恐龙足迹之传奇与其它化石类型相比,更是毫不逊色。它们最早与人类邂逅可以追溯到大洋彼岸亚利桑那州东北部,那些平顶梯形城堡的主人——霍皮人。霍皮人的祭司穿着画着三趾型的恐龙足迹的围裙,手里拿着蛇,扑腾,扭动着跳起蛇舞。而另外一些印第安人则把巨大的恐龙足迹直接当成儿童的浴盆,当那些头上插着羽毛的小宝贝们坐在宽1米有余,深至少半米的足迹中戏水时,是多么有趣的场景。
       接下来的脚丫记录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柯南•道尔。1909年,道尔在家附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足迹,这可把他乐坏了。于是,他马上邀请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专家前来鉴定,足迹被鉴定为禽龙足迹。这种由种种证据,比如足迹的趾数,趾型,与恐龙骨骼的对比等等抽丝剥茧的“破案”方式,深深吸引了这位福尔摩斯之父。后来,道尔还自费举办了禽龙足迹展,并撰写《失落的世界》,并在此书的封底画上他发现的这些足迹。
       环视古今中外多位恐龙大家,谁也不放松对足迹的研究,如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杨钟健、“中国龙王”董枝明、加拿大恐龙“拼命三郎”菲利普•居里等等。
       就在6月盛夏,我与美国犹他州的Jerry教授一道,深入重庆市綦江县三角镇老瀛山区,探索西南最大的白垩纪恐龙足迹群落。Jerry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不仅是一名资深的恐龙专家,更是Origami(日本折纸,通常是用一张纸不裁剪来完成一物件,为日本国粹)高人,他无论出差到何处,都会带着一个小夹子,里面装满高档日本和纸,只要心血来潮就可以给你送上一只活灵活现的立体恐龙。让人不得不服的是,如此繁复的技法,他不需说明书,就能行云流水的折出几十种……我就目睹了他用这把戏征服了綦江的接待方。我发散的想到,这似乎与百年前美国“骨头大战”中,柯普用装卸假牙去忽悠印第安人似的……
       老瀛山是綦江县东南面一支骨相精奇的山脉,由“爪”字形的三支山脉组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出没有黑叶猴、云豹等珍稀动物,当地一个砍柴的小孩非常可爱,一直跟着我们,他肩膀上就站着一只小领角鸮,而我则一脚吓出一条2米长的草蛇。
       从山脚到化石点需要经过个把小时的攀爬,该化石点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旅游、科研、人文历史价值的足迹化石点,可能还是中国人最早接触到的恐龙足迹。
       话说南宋末年,蒙军入川,川内各地百姓到处躲藏。一些本地居民便逃入村子后面老瀛山马蹄形山腰绝壁的的一个凹槽内,据险而居,并抗击元军。而在清朝同治元年五月,居住在此的居民将此地命名为“莲花保寨”。我猜这处可能是当年富家的避暑之地,寨内被人用条石或土墙隔成12间约六七十平方米大小的大屋,间间有通道相连,里面放哨台、水井、储物室、休息室……应有尽有。到了解放后的1958年“大跃进”时期,本地居民开始大兴水利,在老瀛山山顶修建沄丰水库,于是便从石槽周围取石,这无意间也扩大了莲花保寨的面积。Jerry被此地这段近千年的历史深深折服,说比好几个美国加起来的历史还要久远。
       也是从第一个住进寨内的居民开始,他便看到了这批达数百个的恐龙足迹。对此,他们自然迷惑不解,与国内其它三趾型恐龙足迹被视为“金鸡爪”,“石鸡爪”,“凤凰爪”不同,寨内的足迹是山字形。原住民的想象力实在是很唯心,很浪漫,直到现在,他们还记得祖先留下来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水泊,盛开着大量的莲花,地上的泥裂是莲叶的支脉,足迹则是莲花的遗迹。另一个传说则是暴力版,明朝末年,“八大王”张献忠攻川时,曾派一队人马攻打该寨,可攻数日不克,一员大将见状,便点火烧山,浓烟很快将寨内人全部熏死,而洞内的神秘足迹就是这大将坐骑所踏。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两年前我初到此地考察时,便在不少足迹凹坑内挖出了先民留下的火灰,以及各种毛发等生活垃圾。
       此地足迹意义在于它们证明了一个化石上无法证明的古生物假想。此前,古生物学家从化石发现,很多鸭嘴龙类幼年体的前后肢比例低于成年体。由此推测鸭嘴龙类幼年个体可能用后足行走,随着体型、体重的逐渐增加,才逐渐变为四足行走。莲花保寨的足迹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个观点,在成年恐龙的后足迹前方,肯定会保存有前足迹,亚成年恐龙的前后足迹不一定成对出现,而在幼年恐龙的后足迹前方,则完全没有前足迹的保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现,当鸭嘴龙类发育至4米的亚成年个体时,可能出现其行走模式的分水岭——体长大于4米的亚成年个体通常用四足行走,而体长小于4米的亚成年个体通常用后足行走。这个发现不仅证明了鸭嘴龙类有着高度的社会性,很可能是一个大族群群体活动;也很好地完善了鸭嘴龙类的发育学,让我们对这种经典的恐龙更加了解,也让莲花保寨的足迹与其久远的人文历史一道,变得不朽。

下图: 莲花保寨的禽龙/鸭嘴龙足迹,被归入到卡利尔足迹属

 



下图: 莲花保寨全貌(山体的隙缝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561-278514.html

上一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恐爪龙类足迹“现身”中国
下一篇:史上最大的天九翅——解密古鲨鱼
收藏 IP: .*| 热度|

6 陈绥阳 朱志敏 杨正瓴 侯成亚 叶剑 刘波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