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汤建国

博文

昆明植物所2008届春季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汇编(五)

已有 3228 次阅读 2008-3-27 22:16 |个人分类:未分类

昆明植物所2008届春季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汇编(五)
  http://www.kib.ac.cn/  加入日期:2008-3-27 14:24:14 阅读次数: 131  

一、胡光万博士,导师:龙春林

学位论文题目:山珠南星和一把伞南星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学位论文摘要:

天南星是一类有趣的能变性的植物,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对于天南星属代表植物,山珠南星和一把伞南星的生长和性别分化规律、茎的生长式样、花器官发生发育方式、传粉生物学特征以及种子萌发特性和超低温保存等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两种天南星都为季节性雌性异株植物,同一植株的性别在不同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变化。它们除了不能直接由无性植株变为雌株以外,其它在无性植株、雄株和雌株之间的各种变化方式都可发生。它们的性别分化和转换符合个体大小优势模型。在不同环境中的植株,性别在无性与有性、雄性与雌性之间分化时,与性别表现相关的各形态学指标的阀值不同。假茎基径在各形态学指标中受环境影响最小,是用来预测植株性别的最佳指标。在生长期,有性植株表现为雄株或雌株的机率与其假茎基径大小之间呈Logistic曲线相关关系,通过曲线方程配合所得出的关系公式为:y0.9976/[1+e(4.52540.7463x)]

2、根据叶和芽在球茎上生长和排列方式,山珠南星茎的生长式样属于Murata所定义的第4种类型(Type 4. Negishii type)。一把伞南星茎的生长式样属于Murata所定义的第6种类型(Type 6. Serratum type)。雌雄花原基在花序轴上都呈螺旋向心式产生。雄花原基上只产生雄蕊原基,雌花原基上只产生雌蕊原基,两者都没有其它花器官原基产生的痕迹。雄花原基产生后,通过中间横向凹陷,分裂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再发育出两个各具两个药囊的雄蕊。雌花原基产生后,通过原基四周向上隆起生长,先发育成杯状,后发育为壶形,最后发育成为倒卵形的雌蕊。在每个雌蕊中,山珠南星一般产生5个胚珠,一把伞南星一般产生23个胚珠。

3、两种天南星主要传粉者都为双翅目蕈蚊科和尖眼蕈蚊科昆虫。它们的花序佛焰苞的条纹和花序的气味是吸引传粉昆虫的主要因素,雄花序佛焰苞管基部的开口结构在传粉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的传粉成功率由两类昆虫的数量决定,并受两类昆虫类所寄生蘑菇资源量影响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它们的结果率。

4、两者的新鲜种子都有休眠现象,干燥脱水是打破它们种子休眠的有效途径。两者种子能进一步干燥到含水量为5%,并且在含水量为510%时,经过液氮超低温处理后都能保持和正常种子一样高的萌发率。干燥和超低温保存是两种天南星属植物种子有效可行的保存方式。

     

二、吴之坤 博士,导师:张长芹

学位论文题目:报春属灯台报春组的系统学研究

学位论文摘要:

灯台报春组(Primula Section Proliferae Pax)属于报春花科(Primulaceae)报春花属(Primula L.),约20余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区域。其在报春花属中的系统位置、与其它组的关系以及一些种的种间关系不是非常清楚。本文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调查以及标本和文献研究,利用细胞学、传粉生物学、分支系统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等多学科的手段和方法对灯台报春组的一些系统学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细胞学方面,进一步证实灯台报春组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11,其核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核型都属于Stebbins2A型或2B型。

2、传粉生物学结果表明霞红灯台报春与桔红灯台报春这两个形态近似种是专性异交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着传粉昆虫行为隔离,支持二者独立成种。

3、分支系统学表明分布于台湾的玉山灯台报春与分布于横断山地区的香海仙报春及海仙花报春等类群的关系更近,而不是与日本灯台报春的关系更近。

4、分子系统学分析发现灯台报春组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而可能是在多次的进化过程中趋同进化或者平行演化的结果。基于各分支学科的证据,论文对灯台报春组进行了分类学修订,提出把灯台报春组分成三个亚组的处理。

 

三、李忠荣博士,导师:李德铢

学位论文题目:黄花杓兰的水分关系与光适应

学位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叶片的光合生理学为基础,研究了一濒危的野生兰科植物黄花杓兰Cypripedium flavum的水分关系和光适应。研究强调了其叶片的光合特性及相关叶片性状与这两种资源的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这一物种对不同水分和光环境变化的可塑性程度和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与调整的能力,以期为预测和评估生境丢失或片断化之后对该物种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有效的信息,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温室和野外实验的研究结果表示:

1、土壤含水量的变化(30%-70%)显著影响其叶片的光合能力(Amax)和气孔导度(gs)。低的土壤含水量(30%)引起了中度的水分胁迫,因为气孔导度降到50100 mmol m-2 s-150%左右的土壤含水量下有最大的Amaxgs70%时会引起其gs的下降,从而降低其光合作用。叶片大小仅受有限的影响,这可能与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有关(亦见下面的讨论)。

2、在30d水分亏缺与之后的恢复供水期间,叶片的光合行为表现了的相当敏感性,而光合器官却对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表现出高度的抗性。水分胁迫并不影响其单位面积的叶干重(LMA)和各色素的含量。气孔的响应与变化无论是在水分亏缺之初,还是在恢复供水之始,都是第一位的。随着胁迫的加深,gs逐步下降。定量的限制分析呈现出在水分亏缺期间,气孔对光合作用的限制仅在严重胁迫的条件(Sever stress)下才突出,而在轻度或中度胁迫(Mild or moderate stress)时,叶肉导度的限制更重要;但生物化学方面的限制在受中度胁迫时是不可忽视的,并在严重胁迫时达到最大。

另一方面,仅严重胁迫才显著降低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但能维持在约0.7的水平上。在不同的胁迫条件下,PSII下调的机理是不同的:轻度胁迫下,Fv’/Fm’qP同时下降,从而引起ФPSII下降;胁迫发展到中等程度时,qP几乎保持恒定,而Fv’/Fm’则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ФPSII的进一步下降;当胁迫更严重时,Fv’/Fm’qP都降至最低,从而ФPSII也降到最小。此外,胁迫期间,对光合器的保护也取决于受胁迫的程度。因水分亏缺引起的过剩的光能,在轻度胁迫下,主要是以热耗散(NPQ增加)的形式消耗掉的;而在中度或严重胁迫下,更多的光能使用在了光合作用的氧化循环中,即光呼吸水平增加。

3、对不同的生长光生境,黄花杓兰叶片的光合功能表现出了一定的可塑性响应。随着辐射水平的增加,叶片的光合能力(Amax)、最大羧化速率(Vcmax)及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均显著地增加。高光下的植株没有光抑制现象出现。而且,辐射水平亦极大地影响着叶片的LMA、内部的叶肉导度(gm)、单位面积的叶氮含量(Narea)、及叶氮分别在羧化作用、电子传递和内囊体的捕光系统中的分配比例(即PRPBPL)。LMAgm均随辐射的上升而增加,且两者正相关。Amax则与LMAgmNarea三者都强烈地相关。生长在高光生境下的植株具有最高的Narea,而生长在低光生境下的则具有最高的单位叶重的氮含量(Nmass)。PRPBPL都与LMA成强烈的正比关系。除了PLPRPB都与Nmass成反比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叶片的光合功能对不同的生长光生境的响应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叶片的氮含量及其分配,而叶氮的分配受到了叶片结构与氮含量本身的调控。

综合而言,黄花杓兰叶片对水分可利用性程度和生长光环境的差异表现出了一定的耐性和可塑性。原生境中,植物更经常受轻度或中度的水分胁迫,极度干旱的胁迫发生的频率十分低;而且,这类胁迫也是经常伴随高的辐射水平而同时发生的。本论文的结果显示,黄花杓兰叶片的气孔的高度灵活而迅速的响应和高效率的PSII活性,有助于抵御这些胁迫环境。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无论是对水分的变化还是对光的改变,它都是十分敏感的。这种敏感性也许就使其容易受到生境波动的影响,故保育应以保护其原生境免受破坏为重。

 

四、杨青松博士,导师:周浙昆

学位论文题目: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分布区的形成演变及成因探讨

学位论文摘要:

从现代生物气候因子、古环境和分子谱系地理学3个方面对高山栎组植物的分布区形成、演变开展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高山组植物相对隔离的分布在4个区域内,其海拔分布从1000m4500m,主要集中在2500~3600m。基于这个分布区研究的结果,计算的现代高山栎组植物生物气候指标反映,现代高山栎组植物主要分布在一种气候寒冷至温凉、半湿润的环境中。基于生物气候指标的主成分分析(PCA),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冬季低温及持续时间是限制高山栎组植物向上分布的主要因素,而亚热带低地和热带的高温是高山栎组植物向下、向南分布的限制因子,年降水量限制了高山栎组植物向北分布。基于古植物学文献,总结了高山栎组植物分布区自推测的起源时间(渐新世晚期)开始的古环境变化。结合对典型高山栎组植物化石植物群的共存分析研究,认为高山栎组植物起源于渐新世晚期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环境;高山栎组植物在中新世分布在温凉而较干旱的环境;从中新世到上新世,高山栎组分布区环境发生分化,既分布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又分布于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

论文还利用分子谱系地理学手段,以川滇高山栎为材料,对以上结果和结论进行了验证。最后,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对高山栎组植物分布区的形成、演化提出了合理的推测。   

 

五、张永洪博士,导师:孙航

学位论文题目:瑞香狼毒的繁育系统、分子进化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研究

学位论文摘要:

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物种,种内变异较大,不同花色植物居群呈异域分布格局。本文在形态学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繁殖生态学、分子系统学、谱系生物地理学、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瑞香狼毒是一种自交不亲合植物,植物的授粉过程依赖于传粉昆虫。较高的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能维持较长时间及多样的传粉昆虫及异交繁育机制是瑞香狼毒在成为杂原杂草的重要原因。瑞香狼毒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间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物种水平上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其成为草原杂草的遗传基础,地理的隔离是居群间发生遗传分化的外在动力。分子系统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表明瑞香狼毒白红花色特征是祖征,其它花色特征为衍征;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的种下分类系统不能反映出瑞香狼毒的系统发育关系。瑞香狼毒是一个起源时间较晚的物种,10Ma左右青藏高原的隆升在其物种起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10-3Ma左右,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内蒙古高原形成的统一夷平面以及这一时期广泛分布的草原生境为瑞香狼毒的扩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Ma左右高原隆升形成的高寒生境以及从3.4Ma左右开始的横断运动导致高原夷平面解体形成的片断化生境在物种分化及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王霜硕士,导师:王仲朗

学位论文题目:云南山茶的无性繁殖及几种山茶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学位论文摘要:

云南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是我国特有的山茶属植物,极具观赏价值。本论文对云南山茶开展了以扦插和组培为主的无性繁殖研究,并对几种山茶属植物进行了细胞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扦插繁殖研究:

‘菊瓣’扦插试验根据正交表L9(34)共设4因素3水平9种处理。分析结果表明,4因素中基质对扦插的影响最大,推测可能与pH值有关;本试验9处理中最优组合为:红土基质、IBA500mg/L浸泡4小时、扦插时蘸PVP;整个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优组合为:红土基质、IBA500mg/L浸泡4小时、扦插时蘸生根粉。

生根抑制物质探索试验同时进行测定和扦插验证两个试验,然后根据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多酚和缩合单宁含量是云南山茶扦插困难的原因;其生根难易与总糖/缩合单宁(C/T)成正相关,比值越大,生根越容易,在总糖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生根率与缩合单宁的含量成反比。 

2、组织培养研究:

综合使用酒精、次氯酸钠和氯化汞进行表面消毒,效果较好,污染率低且愈伤组织生成率高。激素浓度试验表明一定浓度的激素配比有利于云南山茶愈伤组织的生成,浓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抑制作用。试验还证实外层芽鳞包得太紧是导致叶芽外植体不能展开的原因;以叶芽为外植体,待愈伤组织长至一定程度后再剥去外层芽鳞可以有效地抑制褐化,其原因可能是脱离母体后,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 

3、几种山茶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越南抱茎山茶(Camellia amplexicaulis)和全缘叶山茶(Camellia subintegra)的中期染色体数目均为2n = 30,为二倍体;核型类型分别属于Stebbins1B2B2A型。 黑牛山红花油茶(C. reticulata f. simplex)的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 = 90,属于比较进化的六倍体。

 

七、张鹏涛硕士,导师:赵勤实

学位论文题目:三种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学位论文摘要:

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为里白的化学成分研究,第二章为绵马贯众的化学成分研究,第三章为木贼的化学成分研究,第四章为截至2006年蕨类植物中发表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通过各种色谱技术,从上述三种植物中分离得到62个化合物,其中9个新化合物。运用IR, MS, NMRUV等现代仪器分析手段,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类型涉及二萜及其配糖体、黄酮及其配糖体,苯丙素,生物碱,莽草酸衍生物,甾体等结构类型。

1、里白的化学成分研究:里白 (Hicriopteris glauca (Thunb.) Ching) 为里白科里白属植物,生于海拔1500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下、杉木林间或沟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以根茎入药,功效行气止血、化瘀接骨,主治胃脘痛、鼻衄、跌打损伤、骨折。通过各种分离技术和材料,从里白中分离了25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及酶解方法鉴定其结构,其中8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

2、绵马贯众的化学成分研究:绵马贯众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粗茎鳞毛蕨 (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的根茎,功效解表、清热解毒、驱虫、止血。粗茎鳞毛蕨为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生于海拔300-1200m的林下阴湿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河北等地。从贯众中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其中一个新黄酮苷类化合物。

3、木贼的化学成分研究:木贼 (Equisetum hiemale Borhe) 为木贼科木贼属植物, 以全草入药, 功效疏风散热,明目退翳,止血。从木贼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

4、蕨类植物中黄酮类成分研究进展整理了1956年至2006年所发表的有关蕨类植物的中的166个黄酮类化合物,并对黄酮类成分的活性做简要的综述。

编辑:甘烦远 作者:宋波 来源:人教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504-19637.html

上一篇:昆明分院祝贺云南西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下一篇:昆明植物所2008届春季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汇编(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