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声音,看似很有角度,实则片面,狭隘。有人认为:”小学新课改的国家战略属性是加大小学知识难度,让没有机会完成高中训练的群体,提前打牢知识基础。”这是经验主义从对问题观察的视角,推出复杂问题的属性。把职业教育简单表征化。 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课程改革的国家战略属性并非是加大小学知识难度,而是基于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来进行的。
课程改革的目的通常包括: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2. 适应时代需求:让教育内容和方法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 注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习节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和机会,而不是通过增加知识难度来提前为部分群体打牢基础。在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过度加大知识难度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积极性。此外,教育公平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不能因为部分群体可能没有机会完成高中训练,就通过加大小学知识难度来弥补。
相反,应该致力于提供更加公平、优质和包容的教育资源,为所有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而不是简单地加大小学知识难度。 这种判断的思维和逻辑存在以下错误和不合理之处:
片面化和简单化:它将课改的复杂目标和多元考量仅仅归结为加大知识难度这一个方面,忽略了课改在教育方法、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等多个维度的改革意图。
2. 预设性和局限性:认为部分群体没有机会完成高中训练,并以此为前提来决定小学阶段的教育策略,这种预设是不合理的。教育应当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而不是提前基于这种消极的预设来改变小学教育。
3. 短视性:只关注知识基础的提前筑牢,而忽视了学生在小学阶段更重要的身心发展、兴趣培养、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
4. 缺乏发展眼光: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本身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的特点。这种判断的逻辑是基于一种功利和短视的教育观念,没有从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也没有充分考虑教育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