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清教授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qyang 看博客、写博客,快乐每一天! 上海交大杨汝清

博文

地震中的一少年 精选

已有 10881 次阅读 2009-1-12 07:56 |个人分类:日记随想|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地震, 张吉万

                                            

                 地震中的一少年

 

/Google     /青水洋

 

前几天“2008年十大家庭事件”评选揭晓。“汶川抗震救灾中爱情和亲情的伟力创造生命奇迹”得票最多,位列“十大事件”之首。背着妹妹艰难地行走12小时脱离震区的11岁顽强少年张吉万也列在其中。

当我第一次读到南方日报关于张吉万的报道,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后,这11岁的男孩就使我感动万分,感触不尽。正像一位网友说得那样:他年龄虽然小,但够爷们!

地震发生后,他从离家几十公里以外的学校,一路狂奔回家。他父母在外打工,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和3岁的妹妹。虽然家里安然无恙,但是余震不断,于是他毅然背起妹妹带着爷爷奶奶随着村里人向外转移。就这样,一个仅11岁的少年勇敢地担负起一个男子汉的责任。

他跟着混乱的队伍,背着二、三十斤重的妹妹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12个小时,最后被安排在绵阳九州体育馆。

一路上他把惟一的一瓶水给了妹妹,把仅有的一点干粮给了年老的爷爷奶奶。

别人问他为什么一路上都背上妹妹,他说:我很爱妹妹。问他为什么不让爷爷奶奶背着妹妹,他说:不想爷爷奶奶辛苦。

他说:我知道爸爸妈妈还在外面等我们,我一定要和他们团聚。

当主持人问他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最先想到的是什么,他说:“就是不想妹妹受伤,这样才能让爸爸妈妈少花钱,他们在外面赚钱很辛苦。”

11岁,应该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他的同龄人,可能正在爷爷奶奶面前肆无忌惮地撒娇,也可能正在向父母进行无穷无尽的索取。他们大概重来还没有想过,什么是对家庭的爱和责任。在充满溺爱和过分温暖的家庭中,我们并没有理由责怪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但是这要引起中国大量“不懂事”的家长们的反思。

11岁少年感动人之余,的确应该促使我国对现行教育的思考。而教育,它不只是教育部的事,不只是学校老师的事,应该是每个人或具体地说每个家长的事。

中国早就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说法。但是现在许多家庭,不管穷人家还是富人家,都把孩子当“富贵”来养。“不管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这是目前社会的流行语。我们可以理解做家长的这种心情,但是我们可能是可惜了这“苦”的环境,误导了孩子精神上成长的路程。

据统计,目前社会上的精英人物,大部分出身贫寒,饱经沧桑。比如,这次我国奥运冠军,80%来自农村。又如,生活富裕的上海市,本地成长的“精英”人数在下降,而“啃老族”的比例在上升,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或失败。我认为,媒体在指责“啃老族”的同时,不如更多的去指责或开导那些“不懂事”的家长。在大力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是否也需要大力提倡家长的素质教育?

我相信,张吉万的家长对教育大概没有什么正式的研究,更不会学过什么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当主持人问张吉万:你还有什么遗憾的事?

张吉万说:至今我妈还没有表扬过我。

主持人问他妈:吉万这么辛苦把妹妹给你们背来,你怎么连表扬都没有一句?

张吉万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们农村人不大会嘴上讲,我们把这个放在心里。

我们是否可以在他们这些“山寨教育”或“原生态教育”中悟出一些重要的教育理念。

现在张吉万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关怀。张吉万喜欢体育,酷爱篮球。“六 一”节他收到了一双刘翔亲笔签名的运动鞋;同时姚明的启蒙教练李秋平给他上了一堂篮球示范教育课。我看过他打篮球的录像片,还正是打得挺像样,怪不得李秋平说:“他很聪明,悟性很高。”

虽然他很想像姚明、刘翔那样成为出色的运动员,但张吉万表示:“我喜欢运动,不过,最喜欢的还是读书,我想上学……有书读就开心了。”

他的理是长大当一位地质专家,能够预测地震,让人们不再遭受这样的灾害。

我发现,我们科学网上有很多地质专家,大家是否可以给他一点忠告和鼓励?

赞扬和关怀张吉万是必要的,我们应该感谢赞扬和关怀他的所有好心人。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张吉万个人,而是在爱护和培育孩子们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

希望张吉万小朋友在社会的赞扬和关怀中继续走自己的正道,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出一份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73-209717.html

上一篇:尝一尝度假的味道
下一篇:得了个国家科技奖
收藏 IP: .*| 热度|

13 武夷山 王铮 王桂颖 刘玉平 任胜利 马昌凤 陈绥阳 王德华 蒋敏强 杨秀海 李祖龙 李光来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