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青铜器时代的水钟(天文时及当地时)

已有 3459 次阅读 2015-4-16 12:3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985年考古发现的Staropetronsky陶罐(乌克兰出土),欧罗斯和乌克兰考古学家进行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证明了它是一个水钟,既能提供天文时,也能提供当地时。毫无疑问,就青铜器时代而言,这是绝对的高科技!

      陶罐高约12厘米,底直径约10厘米,颈口直径约14厘米。尽管外表看来粗糙,但敲击回声清脆。说明材质做工极佳。

      陶罐内部有8条刻度短线,加上顶面(自然刻度),形成8个当地时辰计量。相邻刻度线对应的体积约为140毫升(均值误差3%)。该钟为滴水注入型。因而,水面的高度变化用于计时。底部第1条刻度线对应于0时,到注满时,对应于8个单位时辰。这是该水钟的当地时时钟功能。经实际测算,它的计时最大误差为:9分钟每小时。

      以青铜器时代用的“水滴”体积为:0.03—0.05立方厘米而言,现代的一秒对应的体积为:0.04立方厘米。该水钟计时用体积约为1100毫升,约等于现代的8个小时!由此推定,每天被分为3个时段,每个时段8小时,形成每天24小时的基本计时。这是否能作为每天24小时的历史来源?

      在陶罐口下方的外表面上,有一个大插孔,从该孔出发,有4条粗直线,是用来测量日光照射角(日升日落角)的。在粗直线顶端邻近,有一个圆弧线(轮线)。其中的一根外线是正北方向线。在该线指向正北(天体参考)时,在插孔上插上圆棍,其在日升,日落时的投影线在3个刻度线间摆动,中分线对应于正午时间。按它的这个刻度,一个太阳日为24个小时。

      在陶罐口下方的外表面上,在大插孔的一侧,还有两个插孔。从每个插孔出发,有两条短直线。两个插孔形成4条短直线。在插孔上插上圆直棍,则:圆直棍的正午日照投影线,被分成了4个季度。按它的刻度,一年为365.24天。

      在这几个主空的边上,还有几个辅助小孔,及多条弧形刻画线(连续,或离散)应该是作为校正量用的。

      在陶罐口沿罐口圆周线,有24条粗刻度线。设想一个罐盖面,有一个特殊的插点(偏一侧),以该点为中心,以射线方向在罐口圆周线刻24个刻度线。在在罐面立一斜插棍指向正北时,日光投影线的变化可用刻度来计量,从而形成以日照为依据的24小时为一天的单位小时测量方法。

      该水钟的天文时和当地时测量功能是被实际测算所肯定的。从而,肯定了青铜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现代所用的计年计时系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882823.html

上一篇:科学上没有简单问题
下一篇:对基础科学而言的理论与实践概念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3 尤明庆 袁海涛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1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