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的国家间竞争是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为主导,而这样一个高科学技术队伍的形成在根本上依赖于高校的科学类课程的教学水平。这是一个全球高校的基本认识,是无可争议的结论。
但是,科学类课程,尤其是基础类科学课程教授的难度很大,也是全球高校的共识。美国近二十年来的基础科学课程教学也出现了显著的滑波,从而,全国对此不满。为了拉选票,奥巴马的竞选口号之一就是:强化基础科学类课程的全民性教学。并破天荒的指令,美国高等教学中,基础科学类课程必须讲授3年以上。这个竞选口号落实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也就不加评论了。但是,科学界是如何反响的呢?这可以经由发表的论文看到部分轨迹。
在2012年12月7,8日,美国波士顿大学召开了一个“从科学史和自然哲学角度看当代美国科学类课程教学”的国际专题学术会议。最近几年,其中的部分会议论文被期刊发表了出来,从而使得未参会者得一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及观点。本博文是一个大概的简述。
会议针对的教学目标提法为:(1)应教导学生懂得科学的核心是思辨、批判、和分析;(2)应教导学生把科学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来享受;(3)应教导学生为有科学修养的人;(4)各类关于科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加以扩充以包含更多的科学文献和社会性论题;(5)对科学类课程的教学需要研究出新的评价办法;(6)如何克服科学类课程教师的不作为。
会议达成的普遍性共识(原则)是:(A)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作为大学文科教学的组成部分;(B)不能把科学修养的教学单纯压在科学类课程教师身上;(C)必须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来协调各类专门课程的内在关系。
会议也认识到,在当今美国,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反对科学类课程改革,反对把科学修养作为公民基本素质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反对科学的那部分人对教学改革的破坏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至少是恶化了教改的社会环境。这类反科学者完全的拒绝科学家的论据,也包括经济学家的论据。对此的唯一解决之路是是设计此类课程教学大纲:连证据一起展示的历史类课程;解释性内容强大的科学类课程;面向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哲学类课程。
我国1960初期的现代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上述思路类似。但是,没有实力人才群体来实现(编不出相应的高校教科书)。
历史总是令人目瞪口呆。我国的高校中,正是此类课程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学校搞压缩(或放水),而在教师考核中基本不考虑教师此类素质的高低。
我们面对的现实挑战是高校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此论题太大不加讨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