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避实质性问题而选择似是问题是我国科研界的普遍现象。
一方面,这种现象起源于对实质性问题的学术提炼能力的不足,也就是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起源于就现象而现象的经验性研究方法在我国学界的普及,也就是说,起源于理性研究方法的薄弱。
我们可以看到的突出特征是,表象(Phenomenology)层次的:1)模仿性的操作,美其名也:模仿性研究,跟踪性研究。2)联想性的、移植性的操作,美其名也:学科交叉性研究,创新性研究。3)宣传性的操作,美其名也:新进展,新理论。
以表象为主的研究在形式上看是很符合现实的、是与应用很接近的,但是,由于没有能把握问题的本质(Intrinsic, abstract)层次的操作,因而在实质上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哲学上,如果表象层次的研究能够自动的形成实质性的科学进步,也就等同于认为:经验能自动的上升为理论。
自然科学理论的最大特点是:用理论去解释经验关系(现象),用更深刻的理论去慨括和包含较简单的理论,从而不断的向揭示问题的本质方向上前进。
经验性的研究是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抽象层次的理论研究进步的支撑,这类表象性研究就是一盘散沙,不会形成有价值的科学进步。
然而,Intrinsic, abstract层次的操作基本上是没有显示度的;而Phenomenology层次的研究总是有很好的显示度的。
从而,基于显示度大小而设计的人才规划和资助办法只能是加强研究界对显示度的追求。结果就是埋葬抽象层次的研究,而促进表象层次的研究。
无论是就科学发展历史来看,还是就解决现实的工程技术瓶颈问题来看,几乎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