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判据 精选

已有 5709 次阅读 2013-11-21 18:0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之高与科学研究成果之少是成比例关系的。如果用A表达热情,P表达科学成果,则有:AP=常数。这个常数是个普适常数,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个守恒律。

      首先,在现实生活中,我国过去的几十年里,用某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某个(类)具体的问题,而且要求:1)所使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是经过验证的,或是共识性的;2)被研究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是有应用价值的;3)进程和经费等是可预计的。满足这几个基本条件的就是科研。

      客观上,用经过验证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某个具体的问题有两种目的:1)就是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越细越好。这是应用性的,如果得到的结果是错误的,则只有两种可能:A)研究者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把握有错误;B)所使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本身就不能解决该问题。

      如果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就证明了两点:C)所使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能解决该问题;D)研究者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把握是正确的。

这是就形而上学的逻辑性而言的。

现实中,我国科技界的本质问题表象是:无论是所使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是经过验证的,还是未经过验证的,是共识性的还是非共识性的,也无论是研究者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把握是否有错误,总是能够使得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得到至少是大概的解决,更多的是基本解决。

这有问题吗?有!就表象而论,没有问题。但就科学研究的基本属性而言,它连形而上学的逻辑性标准都通不过!

      在深层次上说,科学研究成果有三个大的类别:

一)假定所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是正确的,用它解决具体问题,研究目标是得到关于解决程度的评价性结论,也就是确定其有效性的范围,或理论及方法的局限性。它是检验性的研究。要求检验者(研究者)确实的把握所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否则其研究结论没有任何科学价值(也就不成为成果)。

二)已知目前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在解决该类问题上的局限性,寻求产生局限性的理性原因,从而试图对目前用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做出某些修正,或是某些补充。它是学科内的基础研究工作。要求研究者确实的把握整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否则其研究结论没有大的科学价值(也就不成为重要成果)。

三)对大量的经过验证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抽象的评价,用理性的方法提取它们所隐含的共性(普遍性,深层理论,同伦),建立新的理论形式,用新理论能由普遍规律用逻辑性的推论而得到所概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新理论的验证首先是间接的:与大量的经过验证的学科理论没有矛盾,但是有少量的修正。然后是直接的对新理论的验证:有了这点修正,原经过验证的学科理论的有效性范围扩大了,有了进步。它就是基础科学研究工作。要求研究者确实的把握多个学科的基础性理论和方法,否则其研究结论没有大的科学价值(也就不成为重要成果)。

我国的科研现实是:基本上是与上述的三大类研究无关的研究结果。

对研究人员科研门坎的降低是出于对科研热情的感动和让步,其结果就是:只要经过研究,总能够使得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得到至少是大概的解决,更多的是基本解决。

这类研究工作以“实证性”、“创新性”为口号,在实践上排斥了用用经过验证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对它们进行直接检验的可行性,也在根本上排斥了用基础科学原理对它们进行间接检验的可行性。在这层意义上讲,这类研究工作不存在学术争论问题。而后果就是:现实上,对基础科学及相关研究的绝对排斥;研究的学术性基本丧失。

从而,我们看到的是:在本质上否定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思想混乱下的、在实践上否定具体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偷梁换柱下的、在形式上非常“科学”的科学研究在我国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743597.html

上一篇:科研的致命伤:回避实质性问题而选择似是问题
下一篇:对专业学科的抽象归属性的漠视(学界之伤)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8 马德义 孙根年 郑小康 孙学军 戴德昌 薛宇 徐晓 EroContr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