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00S,随着经典理论对新的实验观测结果的不协调,学术界被迫的发展新的理论,如量子力学。而对电磁场现象的深层次研究工作也导致狭义相对论的建立。这里事实上是发生了两个变革:1)对经典理论的有限放弃,建立新的理论(如量子力学);2)对经典理论的深层发展,开拓新的理论形式(如相对论)。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基本上是在这两条路线下发展的。但是,为此,科学界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传统学科学术问题的轻视。因此,从工程科学看过来,它们所直接用到的基本科学理论几乎没有变化。
由于科学研究工作的主战场是新学科,对古老学课的长期轻视导致学科发展的极不平衡,从而给传统工业的支持不足。加上资本对利润的极度追求,引起传统产业的大转移(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国作为传统产业大转移的接受国,面临的学术危机是把握支撑传统产业的基本学术问题,也就是说搞清Why? How? 而不是局限于Know! 但是,在传统产业的大转移的过程中,核心性的原理(及技术核心)并没有转移到我国。虽然通过仿制,实物研究等,我们也不是一无所获,但是,总的局面没有大的改变。
因此,我国的学术危机表现之一就是:对传统产业的深层次科学原理的学术性(原理性)研究不足。发达国家已经跨越这个阶段,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就必须研究,一个快速的办法是按原路研究,也就是重复性的;一个办法是用现代科学理论重新研究。很遗憾的是,第二条道路对我国学术界来说是太难了,因此,研究大军云集于重复原路径的模仿性研究。而且,我国工业的低层次需求也在推动这类研究。
我国的这类研究填补了国际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尤其是我国自身的需求),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是打破技术壁垒所必须的。但是,这类论文在SCI,EI 评价标准的天下被强行中止了。这样产生的现象是,支撑传统产业的基本学术性文献(中文为主)不足。这种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生产性工厂的平均寿命很短。
要想延长生产性工厂的平均寿命,就必须在传统性学科上打破技术壁垒。如果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工作无助于这个目标,学术危机(学术的贬值,学者的可有可无,假学者的横行,真学者的出局,等)是迟早要发生的。而类似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了。比如,近期热炒的张曙光事件。
我国的对策是:产学研结合。但是,这又会引出第二类学术危机:对当代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足。连带的是无法在现代科学理论框架下重新研究传统产业上的学术问题,从而,难于支撑产业的连续性升级(或称可持续发展),导致行业的极度失衡。也无法跟上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或步伐)。
以光伏工业,钢铁业等为代表,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现象。
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生存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是对高新技术的迫切需要,学术界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低端(非SCI,EI论文),高端(SCI,EI论文)。而事实上,如果不能在现代科学视角下作低端研究,也就无法挽救低端产业的衰败;而高端的SCI,EI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高端。
因此,就引出第三类学术危机:学术评价标准的混乱导致的科学思想(及学术标准)的混乱。从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学术)被排斥(贬低),表现为最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危机。
这类现象在高校中已经非常充分的反映了出来。
就历史教训来看,一旦这类学术危机进入社会生产部门,对产业的打击力度之大是难于估计的。而一旦我国的产业得不到学术界的学术性支持,而是被伪学术所支配,则我国学术界就在学术意义上就被消灭了。
医学界没有及时的反击披着科学外衣的假药,没有维护传统药厂的可持续发展,也没有发展自身的现代医疗设备产业,后果就是药费的高涨。从而,导致医学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种种现象。医学界的国际社会(学术)地位几乎谈不上。
如果我国学术界的危机全面爆发,那么后果也是我国学术界在国际社会(学术)的地位的几乎为零。
现在,各种现象正在提示我们,我国的学术性危机已经在快速形成,何时会爆发成一个真正的危机(如金融危机)?我们不得而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