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十年前的热点词“信息社会”,以基本的全方位的形态把科研人员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人多势众的威力在网络的助力下表露无遗,在这种环境下讨论科学问题是不会达成任何科学上的共识的。
自然科学的精髓是揭示自然规律。但是,网络环境追求的是人多势众,追求的是共识。从而,在网络上,高深的科学理论是在被批判之列,因为很多人要表白自已“懂”,而证明自己懂的最低成本的办法是设法批判它。
还有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懂,是设法“科普”它。
这样的两批人相互攻击,热闹一番也就是了。
由这个现象再去考察科学文献,路数是一样的,而海量论文的快速发表只不过是加快、加深热闹的程度而已。
现代科学的复杂程度排除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这是因为:1)科学的基本前提是简单的事实性陈述,所谓的公理,是无法反驳的(也是无法搞理论证明的,但是,是可用客观事实检验的)。也由于这个原因,很自然的成为网上热点话题。
2)科学的演绎系统,这是大多数人把握不了的,也是高校课程中(教科书中)最受贬低和排斥的部分,也是网民基本上不懂的或无法在网上展开的部分,没有了这个部分,一切争论就只不过是争论而已,与科学争论几乎无关。
很多人习惯于使用大科学家用演绎给出的结果,而用自身的感性认识加以证明或推翻,从而建立“创新性”学说。这类论调无论有多少,也无论有多少人支持,也无论其结论是对是错,是无效的,不能纳入科学范畴。这是大多数科研人员压根就不理解的。
3)科学的检验方法。我们一般地说叫做实验证明,或者说是实践证明。这种检验有的是:A)在满足前提条件下,针对某个演绎系统(学科)给出的具体结论,做实验证明。B)修改前提后,针对某个演绎系统(学科)给出的具体结论,做实验证明。C)在满足前提条件下,对所有已被证明的演绎系统(学科)加以综合,形成更有广泛性的某个演绎系统,D)修改前提后,对所有已被证明的演绎系统(学科)加以综合,形成更有广泛性的某个前提。
以上实验证明的原则性C)和D)是很多人毫无所知的。这批人把上面的这两类方法及研究工作粗暴的纳入理论研究工作。
这方面人才不足,与这方面的文献不足一起,构成科学资源的危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