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很快的给出答案:学校有招研究生的资格。这是硬件,主要责任人是校领导。
第二个条件:有生源。这也好办,拉名师,打名校牌;搞奖学金,搞生活条件;制造读研的种种好处(高端人才),等等。主要责任人: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
第三个条件:导师的引导能力。这就不好办了。谁是责任人:导师。
第四个条件:开展研究工作的条件,资金,办公(场)地,图书资料。谁是责任人?不是很明确,泛泛的说是学校的环境条件。
第五个条件:研究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学术群体的存在,广泛的学术交流(日常性的),可以是低到高中水平的概念,高到学科最前沿的论点。
第六个条件:社会对研究工作的非直接的关注。
以上条件是按实现的难度排序的。
我国研究生质量问题在目前的卡点是:
1)难于满足第三个条件:导师的引导能力缺陷明显;少部分是毫无责任心。
2)难于满足第四个条件:学生就象是一片云,主要飘在宿舍,网上。图书?几乎无可能(这个话题太大,就不说了)。
3)第五个条件是根本不满足,也几乎无人提及,学校如此导师也如此。
4)第六个条件:学校也好,导师也好,它们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水平如何?能否看到工业化的价值?等等,就是一个黑箱。不仅是外界一无所知,就是内部也几乎是一无所知。能看到的就是:一个表格。
因而,就知识分子的良心而言: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研究生质量上不去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导师;第二责任者是:招生单位的学术群体(人人有责);第三个责任人是:学校各级领导,主管部们,等一揽子系列;第四责任人:研究生培养方向所针对的用人部们和工业部门。
因而,就学校和教育主管的宏观管理而言,潜力几乎挖空。
现在是各校自食苦果:对导师的选拔和培养没有把好关。目前的把权力下放到院、系、教研组属于亡羊补牢。
但是,研究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学术群体的存在,广泛的学术交流(日常性的)还根本没有拿上桌面。
最难达成的条件:社会对研究工作的非直接的关注还不过是个超前性的概念。
以我所知,排名前30位的国内大学,大多数不满足:第五、第六个条件;
二本大学的多数不能满足第三个,和/或第四个条件;第五、第六,谁知猴年马月。
少数大学连第二个条件也满足不了。别的就免谈了。
因而,研究生质量上不去是一个需要时间、耐心、和奋斗不息才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无论如何评论,就目前而言,第一责任人就是导师。
身为导师,对自身责任一推了之,何以面向国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