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对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的判定难在那? 精选

已有 3521 次阅读 2013-1-12 00:0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无论反对的声音有多大,也无论自身的进展有多么困难,在以经验归纳法为主而获得大量的经验性规律后,在对这类规律用微积分方法整理成简洁的经典科学理论以后,现代科学向公理化的、构造性理论的、推演方向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程。

       但是,在以抽象物理、力学为代表的学科向这种纯粹物理、纯粹力学方向前进的同时,应用物理、应用力学依然是在经验归纳方向上发展。

       这两个大的方向:抽象构造性方向和经验归纳方向的相互作用并不强烈,这是出乎哲学家预期的。也是我们可以在现实中观察到的。

 

       在近几十年,经验归纳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设备、投资,和抽象构造性方向研究结果给出的可能现象。

       而抽象构造性方向的研究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巨大数量的)大量的经验性规律的洞察力、和抽象的表达能力,并将所有的抽象表达再次抽象为一个可能的构造性理论。

       我国出于发展经济的压力,把科研投资集中在经验归纳方向的研究工作,而且力图短、平、快。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特点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另一方面,出于历史背景性的原因,我国在抽象构造性方向有能力展开研究工作的人才奇缺。

       与培养经验归纳方向的研究人员的快速性、流程化性、海量性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培养抽象构造性方向研究人员的缓慢性、无规性、少量性。

 

       我国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的经验归纳方向的研究人员。现在的问题是,在没有抽象构造性方向研究结果给出的可能现象的指引性线索(路标)下,他们该干点什么呢?

       第一个路径:EISCI 作为标准,论文导向。结果论文数很快上来了,但是,缺少抽象构造性方向研究结果给出的可能现象的指引性线索(路标)类论文,也就是科学创新性(性质的)论文。

       这样就快速的转到第二个路径:SCICNS 作为标准。其最终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但是,无论采取那个措施,抽象构造性方向研究成果的缺乏是由于长期得不到支持而造成的。对此,近几年的补救措施是大力支持现代数学类的研究工作。我对此不持乐观态度,因为抽象构造性方向研究是使用现代数学工具,因而,并没有在实质上支持这类研究工作。

       我们很多人习惯成自然的以国外如何如何来论证,但是,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我们很清楚,缺少抽象构造性方向研究结果给出的可能现象的指引性线索(路标)类研究成果的人才,也就是说,缺少大师。

       这就引出了现下的第三个路径:找大师!

       无论是从国外引进,还是在国内挖掘,大师的判定把人们难住了!!!现在的各类人才计划多少是一种试探性方案。

 

       简单化的考虑下,SCI CNS 的确可以作为判决的标准,正如韩信把项羽包围并打败后,几乎人人可以判定,这是大将。

       问题是,如果不是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并被拜为大将,这种成功只不过是幻想。

       这样看来,把SCI CNS作为大师判决的标准是否是一种科技管理上的不作为呢?

       同样的,在基金项目中,把EISCI,评审人个人喜好等作为重要的判决依据是否也是一种科技管理上的不作为呢?

 

       无论对基金项目是大唱高调还是大批特批,在抽象构造性方向的研究结果稀疏直接导致有创新性价值的经验归纳方向的研究成果稀疏,这是事实。

       没有理论指导实施(验、践)是非常盲目的。也是难于成功的。

       由于缺乏对抽象构造性方向的研究结果的了解,有太多的研究人员把那么几个孤立的公式、或孤芳自赏的数学模型、或是某种能引起共鸣的说道(布道)、或是被论文热来热去的“重大前沿”看成是抽象构造性方向的研究结果,在忙忙碌碌的十年后,被动的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

       这是不是研究人员自身的不作为呢?

 

       对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的判定难在那?

       第一: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否并不能很快的由实践检验,期刊也不乐意登出此类论文,因而,知道者少。此时此刻,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否只能是通过与大量的经验性规律的对比来间接的判断,以及其理论自身的内在协调性。而由于了解者少,几乎是只能由研究者个人来判断,或多或少的也有几个同行可以间接的判断。

       由这个研究者本人来判断?或是那么几个人来判断?

       这在我国的大多数单位肯定是行不通的!!

       一下就难住了。

       第二: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的部分推论肯定是与经典科学理论给出的结论是矛盾的。我们是相信经典科学理论给出的结论呢?还是相信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给出的推论呢?

    毫无疑问的,绝大多数人是相信经典科学理论给出的结论。

       从而,在我国的任何单位,几乎绝大多数人是否定这类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的。

    在实际操作上也难住了。

 

    判断构造性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否的这类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我们找不到出路来摆脱这个困境,那么,科学上的创新性就没有可靠的基础,从而,也就无法支撑未来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的需求。

 

    而构造性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以外部支持不足为由,自动的放弃,是否也是一种不作为呢?

       没有答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652192.html

上一篇:河南理工80岁数学老教授的研究工作
下一篇:滑坡机制与预防的科技难点在那?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5 徐晓 杨华磊 吴昊 陈冬生 jlx196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