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On Einstein’s Opponents and Other Crackpots (Jeroen van Dongen, Arxiv:Physics: 1111.2181,) 一文以书评的形式介绍了关于反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术历史。以下是该文的部分要点。
爱因斯坦在1920年9月12日给当时的密切合作者Marcel Grossmann 的信中认为,柏林的反相对论运动是以政治派别为基础的。而柏林的反相对论运动的确是由右翼党派为主导的。因而,爱因斯坦的这个论点被广为接受。
但是,Milena Wazeck 的新作,“Einsteins Gegner” 一书重新在更大的全球视角下审察了这个事件的前后历史档案。结果发现:反对爱因斯坦火焰并不是以魏玛时期的政治气候为主要因素。相反,更多的是其它原因:出于学术界对以太或绝对时间观的信仰,或是相对论给其它的各种学术理念留下的空间太窄。而当时,“民科”的人很多。反对者可分为三个群体:物理学家,哲学家,“民科”。
之所以反对相对论,并不是出于政治动机,而是因为,他们认为“相对论已经对他们进行了攻击”。
相对论在1919年的被观测验证使得很多学术观点(学派)被边沿化,例如,Gehrcke 和Lenard 那样的人, 就发现他们被边沿化,审请到学术职位变的很困难。而“民科”则面对论文在著名杂志上发表的困难越来越大。在现代科学中,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以现代几何为主的数理方法使得他们被“靠边站”了。这样,反爱因斯坦者出于维护自身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的目的,把爱因斯坦看成为“袭击者”(主动发起进功的攻击者)。
相对论对其反对者的“知识体系”构成威胁,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力学的表象到哲学上的认识论。反相对论者很快的克服了观点上的差异而共同抗击他们的公敌:相对论。
反相对论者发现,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则不仅地位强大,而且更有公信力。因此,搞了个全球性的大串联。并成功的迫使诺奖以光电效应名义发布而不是相对论。
研究还发现,1921年成立的“国家科学院”就是为了打击类似于相对论的这种国际背景下的“民科的科学理论”,以维护主流的和成果丰富的国际性科学联系。
但是,即便如此,反相对论者还是确信,他们的观点被压制了。因而,开始寻找“相对论的同谋者”。
阴谋论在当时的德国很流行。这就形成了各持己见的一批反相对论刺头。反相对论运动也就有了群众基础。
因而,结论是:反相对论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公认的科学理论”被边沿化,而这意味着学术领导权的转移,连带的利益损失也就必不可免。
博主感言:就这一科学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重大事件而言,它深刻的揭示了学术界的群体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奋起反击他们认为的“非科学”理论的能力、冲动、和冠冕堂皇。
如果我国在1990-2010年间没有终止1980S年代的所谓学术争论,那么这20多年里会发生什么呢?
反观我们近几年网上流传的、能看到的所谓学术争论,那是什么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