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研究应如何接受哲学的介入 精选

已有 8772 次阅读 2018-5-31 10: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是一个敏感问题。但是,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宏观问题。对于我国的科研界实现科学创新,也是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科学研究始终是与哲学研究平行的。一般的,在重大科学创建期,创建者拥有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

 例如,迪卡尔,拥有大哲学家和大数学家的双重身份,把几何与代数联系在一起,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素(坐标系)。牛顿,把牛顿力学的原创著作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微积分,力学定理)。爱因斯坦,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大哲学家,其次才是物理学家(张量原理)。

 这里有一个基本点:科学家论述自身的哲学研究结果是借助于具体的科学理论(数学逻辑体系),从而更多的是体现为具体学科的理论形态。

 可以这样归纳,在温泊格(Weinberg)的观点(著作)流行以前,科学家趋向于“被动的”接受小哲学家的身份。但是,当温泊格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身份,发表名著《Against Philosophy》(反抗哲学)以后,科学研究界开始趋向于反对哲学的介入。

 此后,霍金(Hawking)发表的名著《Philosophy is dead》(哲学已经死亡)进一步推动了这个去哲学化趋势。

 可以说,以理论物理为代表的科学研究界,在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努力后,终于“摆脱了哲学的束缚”,从而获得了“自由”。

 我们目前的基本科学氛围实质上是处于“哲学无用论”的时代。

 科学研究与哲学的关系是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在现代自然科学的总体历程中,主导性的观点是“科学研究必须接受哲学的指导”,或是“哲学提供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南”。

 在近几年,由于物理学界在引力波、希格斯子、超对称性、反物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给出了部分结论,哲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在欧洲成为广泛讨论的论题。

 一般的看法是,科学论题越深入、研究对象越复杂,就越需要哲学的宏观指导。

 在复杂力学问题研究中,例如湍流、断裂等,接受哲学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是,就目前发表的巨量论文看,当前的实际态势是抛弃哲学原则而“自由”地进行理论研究(主要是数值计算形式),或是限于对于实验结果的经验性论述(无法提炼出基本的理论概念或哲学认识)。

 湍流研究的历史可以在哲学上概括为:第一阶段,欧拉方程。速度与应变的积是复杂流动的基本原因(非线性方程);第二阶段,雷诺方程。速度与应变的积可以经由统计数学方法用相关系数替代,化非线性为线性。第三阶段,NS方程,增大哲学约束,限定欧拉方程中速度与应变的积为某个子类。所谓的NS世纪难题的提出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第四阶段,摘取各理论的片断、进行各种可能的组合(集成),用数值模拟做出各类“发现”。第五阶段,重复原始的简单实验。对于基本力学量和过去的片面“实验结论”(指实验装置及测量数据的不完备)进行哲理性的全面“实验”,试图检验基本力学量(现象)的定义、存在性、以及其它基本理论概念问题。

 由此推测,第六阶段,在哲学指导下,对于前5个阶段研究结果的抽象理论概括。这中概括必然的伴生出哲学上的争论,以及理论形态本身的争论。

 因此,就时代背景而言,科学研究界目前的确是需要哲学指导的时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16647.html

上一篇:中年学术危机
下一篇:科学理论的共扼与等价属性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14 许培扬 王兴民 陈楷翰 王从彦 徐耀 张鹰 武夷山 马志超 刘浔江 刘铁 王满喜 朱如明 朱林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