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中年学术危机 精选

已有 23302 次阅读 2018-5-14 11:0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般的,在研究生毕业10年左右,或是从事研究10年左右,研究者在实质上就进入了学术上的危机期。大概是中年期。

大多数研究者在危机期被学术浪潮淘汰。被淘汰者有如下特征:

1. 高校的研究者,已有的相关理论自认为已经把握,学术思想已经固化。难于接受与自身学术观点冲突,或是认为关系不大的理论进展。由于理性上的僵化,实质上进入了“经验主义”的研究模式,而且实质性的研究只能由学生完成。

由于“经验主义”的研究模式需要大量的借助于其他研究者的“经验”,所以这类研究基本上是对于期刊论文的模仿。

在未能克服危机时,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带学生”,或是“等退休”。

2. 研究院(所)的研究者,出于解决指定研究任务的压力,日思夜想,感觉到前途渺茫。总是试图在自身已经把握的理论框架下解决问题,而且总是有“惊喜”,但是,出于职业的责任,总是自觉的被“实验”事实否定。

知道问题出在理论基础问题上,但是不知解决的正确道路何在,在自信心上倍受煎熬。或者是,等待着能对自身的“惊喜发现”进行“实验研究”。对于环境条件的依赖日益的紧密。

在未能克服危机时,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新“项目”。

3. 企业界的研究者,一般面对的是老大难问题,希求理论界的理论进展,但是总是失望。自身没有时间或心情来研究(学习)理论,看到“经验主义”研究模式的论文就头痛,对于学术文献基本上是处于心理上的“疲劳”状态。
在未能克服危机时,基本上在心理上就是等待来自于外界的“新成果”。

【与此相反,克服学术上的危机者:在高校是感叹研究时间不够用;在研究院(所)是学术理想丰满;在企业界是感到技术上大有作为。】

在我国,由于(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的作用明显,实际上的中年学术危机与生活压力是同时出现的,大多数研究者被淘汰也就是必然的社会现象。因此,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

克服中年学术危机的基本原则是:1)(经济)生活上满足于略低于环境的平均水平;2)保持对于理论(尤其是未把握理论)的学习(研究)热情;3)对于文献上的非理想“实验”事实持批判态度;4)维持长期不断的持续学术思考。

在我国有一个普遍现象,“退修后”的学术研究者很多,“在职的”科研项目研究者很多,这实际上表明:大多数是在进入老年期后才终于摆脱“学术危机”。

从这点看,理论创新不足是必然的。

实际上,我们总是面临学术上的淘汰压力。无非是在中年期被淘汰,还是在退休后被淘汰?是自动的被淘汰,还是被动的被淘汰?是主动的告别科研,还是被动的离开科研?

无论如何,学术上在中年期被淘汰是最难于令人接受的。苦学苦干20年,无所作为20年。总而言之,在学术上是一无所获。

因此,需要在宏观层面解决中年后知识分子的科研环境以及科研评价问题。而不是不断的制造大量的、必将在中年期被淘汰的研究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13899.html

上一篇:压力是连续介质力学的幽灵
下一篇:科学研究应如何接受哲学的介入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37 尤明庆 陈楷翰 孙杨 孙颉 李文靖 徐明昆 徐耀 李毅伟 叶承金 史发年 黄仁勇 张成岗 郭宏磊 李得建 王德龙 徐长庆 潘学峰 杨延丽 张启峰 徐荣 袁伟 刘亚群 杨辉 施树明 罗春元 刘锋 张鹰 李兴旺 马臻 李本先 张坤 尚可可 骆小红 郑俊 刘波 赵春燕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