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能代表学术上傲慢的短语是“这个你不懂”;最能代表学术上偏见的短语是“这根本就不对”。
这两句短语有问题吗?没有。语法、选词、没问题。与任何句子作为修饰成分来组句,或作为其它句子成分来组句,在语义上都没有问题。
在逻辑上,这类短语是简单判断句。在语法上,这是强调性的否定句。在辩论场合,这是杀鸡给猴看的,或是作为辩论结论的断语。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尽可能的避免使用这类短语。
然而,在大量的发表文献中,尤其是在论文前言(引言)中,隐含这两类含义的长篇大论却是非常普遍的。
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读者不赞成作者的这个隐含意念,会觉得论文特别的恶心。反之,如果读者赞同作者的理念,则会觉得特别的亲切。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当阅读我们基本上不赞同其理论体系的论文时,我们是在力图发现作者的短处,试图收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否决这个理论体系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相反,在我们阅读自己坚信其为正版理论体系的论文时,我们是力图领会作者的长处,试图从中寻找出走向成功的捷径。我们试图学会学深这个理论。
因此,学者在内心深处的、学术上的傲慢和偏见实际上是时时刻刻的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活动。
在文献阅读过程中,实际的科研活动是寻求作者所下结论或判断的依据,以及整个的相关环节。这个时候,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作者使用简单判断句。此时,这类简单判断句是被视为学术上的研究结论(成果,成就),而不是傲慢与偏见。
为何对于读者而言反差会如此大呢?因为,此时,作者写下的此类简单判断句前后的论述、推演等,是实际的科学论述。而这种简单判断句是研究的结论。
然而,很遗憾的是,大多数的论文总是使用多个短语并列的结论,或是有多个修辞成分的结论,实质上并不构成肯定性的简单陈述句,也不构成简单的否定句。这被很多人热捧为“好文风”。滴水不漏,面面俱到。
综上,我们把学术论文分为两类:1)前言使用简单肯定句,结论使用复合句(肯定中含有否定,否定中含有肯定)。2)前言使用复合句,结论使用简单肯定句。
为何博文不谈:3)前言是简单否定句,结论是简单否定句的论文呢?此类论文一般是形式上就不被看成是论文,发表的不多。
那么,4)前言是复合句,结论是复合句的论文呢?此类论文实质上不被看成是学术论文,发表此类论文多的期刊,基本上是失去读者的期刊。因为,这类文章只要作者想写,就总是能写。文笔优美,左右引证,前后呼应,但是缺乏实质性的科学研究内容。这类论文实质上也是傲慢与偏见充满整篇文章的论文。
我们也偶尔看到此类论文;5)前言是简单否定句,结论是简单陈述句。原则上,这不构成论文。如果一个期刊经常出现这类论文,这个期刊也就别办了。
我们极少看到的好论文有何特点呢?6)前言是简单陈述句,结论是简单陈述句。在前言和结论间,是环环相扣的推理和论证(理论的,或实验性的、或经验性的)。此类论文平淡、非常平淡。在论述的中间过程中,会经常性的出现简单否定句。
只有读者试图理解全文时,才有一种思想上跌荡起伏的感觉。而如果不是试图理解全文,则这类论文就是令人混混悠悠的零散文句。
爱因斯坦是此类文风的提倡者。使用简单陈述句,使用简单判断句,用直接的逻辑推演,或是理论推演来连接简单句。
据有关文献披露,在20世纪初期,论文是不容许使用“我认为”类字样的,但是爱因斯坦常用这类短语。此后,很多论文模仿这个方式,而成为“常规”。
为何不容许“我认为”字样呢?主观色彩太浓。那不用这个词,改为不显含主语的被动句式呢?那是对读者的强烈暗示,这类暗示多了,读者会神经质的认为我就是这样想的。所以,英文文献大量的使用被动句,在实质上是一种逻辑上的潜移默化。因此,在20世纪后期,“我们看到”,“我们认为”字样大量的出现,被动句的使用被弱化了许多。
但是,无论作者是如何的简单和直接,还是圆滑的说来道去,只要出现简单否定句式,读者一旦不赞同,就潜意识的把这看成是作者的傲慢与偏见。
同样的,对于大师的通篇论文的简单直接陈述,读者只要是持不赞成的态度,其内心使用的简单否定也充分的展示了读者内心的傲慢与偏见。
我们内心的学术上的傲慢与偏见是阻碍个人学术进步的大敌。
结论:A. 学术上要求使用简单陈述和简单否定句型;但很容易被读者的傲慢与偏见而忽视。从而,真正学术化的论文,读者绝对的少。
B.前言使用复合句、结论使用简单肯定句、的论文,引用率绝对的高,因为它能满足几乎一切作者的引用需求。
C. 前言使用简单肯定句、结论使用复合句、的论文,以及前言使用复合句、结论使用简单肯定句的论文,是发表量最多的论文,也是代表这个学科(课题上)学术水平低的论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