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只谈科技人员的招聘。几乎我们对人才有一个潜在的定位:好用,何为好用呢?至少是对单位给的待遇、条件等不过于斤斤计较;其次,能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耐用,何为耐用呢?能长期的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而不是没多久就哑火。可靠,何为可靠?一旦成名,不会反眼不认人,以本单位为敌。
但是,我们招聘上写,待遇如何如何。而在完成招聘后,发现不好用、或不耐用、或不可靠,后悔不及。请神容易送神难。
我们判断被招聘对象合格性的唯一依据是几张证书,几个应聘者自填的成就。也就是简单的几个表格。实际上是没法下判断结论,但是我们要下结论。那也就是玩概率了。
所以,这是实际用人标准和招聘标准之间的逻辑悖论。
第二个悖论,自我感觉良好。人才,至少是想象中的大人才,会来应聘的。然而,人才,尤其是大人才,有自己的3分地,一般不会来应聘。来应聘的几乎是失意者,或是待业者。这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事实。开出的价格越高,大人才来的概率越低。这是因为,大人才有一个成长期的单位依托,他奔着高价格去的话,有损他的名声,也就不能用这个理由来应聘。所以,开高价招聘,直接的导致大人才不来应聘。
第3个悖论,自我感觉不好。一个自身定位为3流的单位,如果发现了疑似一流人才的应聘,就问了?这么好的条件来我这,不可靠。这个人肯定是有毛病,而且不轻。
第4个悖论,实际招聘工作目标要求的素质和应聘者的实际素质几乎无关。这在前10年特别普遍。很多学校的招聘就是有博士学位就行,至于预期工作岗位与这个博士学位的专业有何关系一概不问。这个问题几乎是快速扩张性高校的恶梦。
第5个悖论。一方面感慨人才难得,一方面把招聘期的窗口开的很窄(尤其是时间窗口),就好象是人才们天天等着自己这单位来招聘似的。这是主观想象与实际人才现状完全不符。
东部高校到其它高校挖人,实际上是先独立的、基于本校的利益来找人,这实际上才是大人才的招聘方式。
所以,今后,普通人才招聘还是会援用老办法。但是,对大人才的招聘将转移到对于有潜力人才的主动式招聘(也就是挖人)。这就是高校在用人问题上的进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