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学习:渡过一个又一个不适应期 精选

已有 9978 次阅读 2011-10-21 09:32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不适应期

    人的一生需要跨越很多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心理上不适应的情况,严重的表现为极度焦虑,我称之为成长中的不适应期。好比长跑,都要在3000多米的时候感觉到胃的强烈不舒服,但是坚持几百米之后,就适应了,后面反应就消失了。但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些不适应反应的时候,未必处理的就很好,而一旦处理不好,可能就使得发展的链条断裂。我认为作为中国的学生,起码要经历如下不适应期,处理好了,对今后的科研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不适应期一、从灌输式教育到灵活式教育。读研究生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学习的障碍。以前接受的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到了研究生阶段,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零散化。很多同学遇到这样的教学,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有些表现的比较慌乱,甚至失去了秩序,不会学习了。这一方面说明这样的同学在学习历史上对老师,对教材过多的依赖,也同样说明这样的同学对研究生的学习准备不足。这时候,慌乱只有害处,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的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方法,尽快的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我见过有些很聪明的同学从这样的教学体系中被淘汰,其实很可惜,而周围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给予指导。
 
不适应期二、从学习到做科研。学习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毕竟只是在继承知识,而科研需要创造知识。这在所有的同学都是新的课题。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新的方法上的挑战,总以为靠着自己的基础,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做好科研。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自主思考的东西太少,使得我们的同学的思维方式离科学研究的距离是非常的远。大多数同学盲目的陷入看论文,做程序的过程中,而不善于思考。很多同学需要花两到三年才能真正明白一点什么是科研。这种不适应严重的可以导致精神疾病。明明自己原来成绩很好,怎么就做不出好的成果呢?想不通,想多了,想出毛病了。其实,这个问题很正常。上来就会做科研的才不正常。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就要学会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就是经典论文,当然身边做的优秀的老师也是可以暂时模仿的。其次,就是不断地思考科研的一些基本规律,从别人的成果中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建立自己的体系,尽管是稚嫩的,但是只要有了好的起点,就可以走下去。我眼看着很多同学在不同的时期突破了这个不适应期,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个不适应期的突破,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必须自己摸索,自己领会,自己掌握。当然,老师或者前辈的提醒和指明方向也很重要。
 
不适应期三、从学校走向社会。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向社会。读书读到博士,最多再做个博士后,然后呢?还是要去工作。而工作和学习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人指导了,任务不再那么明晰了。这种突然的变化会导致严重的不适应感觉。有些人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走出这个不适应期。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学生一直在象牙塔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两者的落差使得很多同学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度过。幸运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不顺利的可能就此堕落或者干脆自我毁灭。在学校里是受保护对象,在社会上,是竞争对手。早早的把自己的目标定好,了解一定的社会现实,可能有助于尽快的走出这个误区。
 
不适应期四、从学生变成老师。时代决定,不管我们整体做的如何,我们中注定有一大批要走向老师的位置上。当学生和当老师是完全不同的任务,感觉自然也很不相同。我在很年轻就当上了导师,感受更加深切。那是一种不知所措,有时候非常担心自己耽误了学生,也是一种挑战。这种角色的转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很好,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带学生,而只能自己做。尤其是,想做到量才施教,就更加的困难。这时候,可以不断的思考老师应该做什么,想想自己的导师或者见过的其他老师是怎么做的,慢慢摸索着走下去,但是敬业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是不可少的。记得当年我博士导师资格答辩时,我说,我还不会带学生,但是我知道这是个新的任务。我会努力学习的。
 
不适应期五、三十而立的失忆痛苦。绝大多数人在30岁上下都会遇到短暂的精力滑坡,表现为临时性的失忆,提笔忘字,很熟的句子就是说不出来,说了上句忘了下句。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现象。这是一种生理上的临界表现。当年郭沫若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是靠背诵资本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我个人以为,在这时候,一定要提醒,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仅仅相当于跑3000米时候的正常反应。可以适当的放松自己的生活节奏,可以刻意的记忆一些东西,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快的走出这个小小陷阱。对于没有经验的人,可能会慌乱,甚至就医,其实医生也没有好办法,就是劝你好好睡眠。其实,心理的调整是更重要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适应期六、事业的玻璃天花板。每个人只要努力都会做出点成绩,而成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新的平台。可是在当今,其实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大的平台,我们因此就遇到了成长中的玻璃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态就会变得不平衡,为什么自己得不到,而有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人能够得到。有了怨言,就有了怨气。这样的不适应期是大多数人都要遇到的。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学会更客观的看到自己和他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点,虽然制度问题,人脉问题都是理由,但是我们抱怨似乎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二是,主动调整目标,大家都追的往往不见得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学会找一条不同的发展路线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社会中寻找到让自己心安的定位是最大的任务。
 
   我的年龄和经验所限,我也只能谈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可能会遇到新的不适应期,我想,在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会走的更好的。上述不适应期来自于个人的简单生活经历。不足之处,还请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99285.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是否有国界
下一篇:科研:好感觉若干种
收藏 IP: 159.226.21.*| 热度|

31 许培扬 刘长柱 丁甜 刘文 王加升 刘智 刘颖彪 彭友松 李冰 李丽莉 郭保华 刘波 徐兴华 张开明 方琳浩 王光辉 陈斌 苏盛 邬娜 刘伟 董志刚 吴吉良 刘锋 张彦斌 赵煜辉 付国珍 ssj021224 lftkf neilchau cas409 victorrain

发表评论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