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需要跨越很多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心理上不适应的情况,严重的表现为极度焦虑,我称之为成长中的不适应期。好比长跑,都要在3000多米的时候感觉到胃的强烈不舒服,但是坚持几百米之后,就适应了,后面反应就消失了。但是,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些不适应反应的时候,未必处理的就很好,而一旦处理不好,可能就使得发展的链条断裂。我认为作为中国的学生,起码要经历如下不适应期,处理好了,对今后的科研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不适应期一、从灌输式教育到灵活式教育。读研究生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学习的障碍。以前接受的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到了研究生阶段,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零散化。很多同学遇到这样的教学,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有些表现的比较慌乱,甚至失去了秩序,不会学习了。这一方面说明这样的同学在学习历史上对老师,对教材过多的依赖,也同样说明这样的同学对研究生的学习准备不足。这时候,慌乱只有害处,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的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方法,尽快的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我见过有些很聪明的同学从这样的教学体系中被淘汰,其实很可惜,而周围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的给予指导。
不适应期二、从学习到做科研。学习虽然形式多样,但是毕竟只是在继承知识,而科研需要创造知识。这在所有的同学都是新的课题。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新的方法上的挑战,总以为靠着自己的基础,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做好科研。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自主思考的东西太少,使得我们的同学的思维方式离科学研究的距离是非常的远。大多数同学盲目的陷入看论文,做程序的过程中,而不善于思考。很多同学需要花两到三年才能真正明白一点什么是科研。这种不适应严重的可以导致精神疾病。明明自己原来成绩很好,怎么就做不出好的成果呢?想不通,想多了,想出毛病了。其实,这个问题很正常。上来就会做科研的才不正常。那么怎么办呢?首先就要学会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就是经典论文,当然身边做的优秀的老师也是可以暂时模仿的。其次,就是不断地思考科研的一些基本规律,从别人的成果中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建立自己的体系,尽管是稚嫩的,但是只要有了好的起点,就可以走下去。我眼看着很多同学在不同的时期突破了这个不适应期,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个不适应期的突破,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必须自己摸索,自己领会,自己掌握。当然,老师或者前辈的提醒和指明方向也很重要。
不适应期三、从学校走向社会。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向社会。读书读到博士,最多再做个博士后,然后呢?还是要去工作。而工作和学习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人指导了,任务不再那么明晰了。这种突然的变化会导致严重的不适应感觉。有些人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走出这个不适应期。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学生一直在象牙塔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两者的落差使得很多同学需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度过。幸运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不顺利的可能就此堕落或者干脆自我毁灭。在学校里是受保护对象,在社会上,是竞争对手。早早的把自己的目标定好,了解一定的社会现实,可能有助于尽快的走出这个误区。
不适应期四、从学生变成老师。时代决定,不管我们整体做的如何,我们中注定有一大批要走向老师的位置上。当学生和当老师是完全不同的任务,感觉自然也很不相同。我在很年轻就当上了导师,感受更加深切。那是一种不知所措,有时候非常担心自己耽误了学生,也是一种挑战。这种角色的转变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很好,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带学生,而只能自己做。尤其是,想做到量才施教,就更加的困难。这时候,可以不断的思考老师应该做什么,想想自己的导师或者见过的其他老师是怎么做的,慢慢摸索着走下去,但是敬业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是不可少的。记得当年我博士导师资格答辩时,我说,我还不会带学生,但是我知道这是个新的任务。我会努力学习的。
不适应期五、三十而立的失忆痛苦。绝大多数人在30岁上下都会遇到短暂的精力滑坡,表现为临时性的失忆,提笔忘字,很熟的句子就是说不出来,说了上句忘了下句。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现象。这是一种生理上的临界表现。当年郭沫若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是靠背诵资本论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我个人以为,在这时候,一定要提醒,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仅仅相当于跑3000米时候的正常反应。可以适当的放松自己的生活节奏,可以刻意的记忆一些东西,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些方法都可以很快的走出这个小小陷阱。对于没有经验的人,可能会慌乱,甚至就医,其实医生也没有好办法,就是劝你好好睡眠。其实,心理的调整是更重要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
不适应期六、事业的玻璃天花板。每个人只要努力都会做出点成绩,而成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新的平台。可是在当今,其实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更大的平台,我们因此就遇到了成长中的玻璃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态就会变得不平衡,为什么自己得不到,而有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人能够得到。有了怨言,就有了怨气。这样的不适应期是大多数人都要遇到的。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学会更客观的看到自己和他人,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点,虽然制度问题,人脉问题都是理由,但是我们抱怨似乎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二是,主动调整目标,大家都追的往往不见得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学会找一条不同的发展路线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社会中寻找到让自己心安的定位是最大的任务。
我的年龄和经验所限,我也只能谈这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可能会遇到新的不适应期,我想,在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会走的更好的。上述不适应期来自于个人的简单生活经历。不足之处,还请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99285.html
上一篇:
科学研究是否有国界下一篇:
科研:好感觉若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