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ang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changZhang

博文

[转载]生态学十大定律

已有 9551 次阅读 2019-1-31 20: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生态学十大定律及简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ace70101foy1.html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中心内容: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简介:利比希德国有机化学家1840年提出,是研究各种营养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者。他认识到营养因子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认为,作物的增产与否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多少成正相关的。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任何一种,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最少量状况,植物的生长就最少。

2布莱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

中心内容:当一个过程的速率被若干个不同的独立因子所影响时,这个过程的具体速率受其最低量的因子所限制,最低量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简介:布莱克曼英国生态学家1905年提出,研究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影响时提出。对营养物质、温度、光等生态因子适用。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中心内容: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这种生物就会衰退或不在生存。

简介:谢尔福德美国生态学家1913年提出。是前面两大定律的发展:①它不只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而且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②它不仅估计了环境因子量的变化方面、并且也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即生物的耐受性随着种间不同,同种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年龄和发育时期等表现出差异;③该定律可以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每种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才有一定的耐受性范围,这个范围称为生态幅。生态幅广的生物称为广生性生物,反之就是狭生性生物。

4、霍普金斯的生物气候定律

中心内容: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在北美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海拔400英尺,植物的开花、结实、昆虫的活动等物候日期在春季要延后4天,在秋季则相反,提前4天。

简介:只适用于北美。

5、贝格曼规律

中心内容:内温动物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

简介:此规律的基础为德国学者鲁勃纳尔所发现的“体表面积定律”。即有机体的散热与面积有关,而产热又与体积(体重)相关。也就说个体大的动物在低温条件下对于维持恒温是有利的。

6、阿伦规律

中心内容: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气候寒冷地区有变短的趋向,而在气候温暖地区有变长的趋向。

简介:在寒冷地区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变短有利于减少散热。

7、乔丹定律

中心内容:栖息于冷水水域中的鱼类,比栖息于温暖水域中的同一种鱼的脊椎骨数目多。

简介:很多生物适合这一规律,无明显的适应意义。但有个别例外。如鳕鱼。适用鱼类可解释如下:低温使鱼类的生长和发育速度变慢,因而延长了其性成熟的时间,从而产生更大的个体,其脊椎骨的数目也增多。

8、阿朔夫规律

中心内容:对于夜出性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而恒光则使其昼夜周期延长,并且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的延长就更明显。相反,对昼出性动物来说,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面恒光则使之缩短,并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周期就缩短得更显著。

简介:生物体的似昼夜节律是指生物体内自运的接近于24小时的周期性节律。是生物钟决定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的节律,而外部因素只是在调整内部生物钟时起定时因素的作用。自运节律不有受外界条件影响,不能保证准确无误的24小时。

9、葛洛格尔规律

中心内容:一般来说,在干燥而寒冷的地区,动物的体色较淡,而在潮湿而温暖的地区,其体色较深。

简介:温热地区动物毛色深可能与色素产生和酶活动有关。

10、阿利氏规律

中心内容: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

简介:在某些种群增长中,种群小时存活率高,另一些种群中在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9-1160162.html

上一篇:[转载]心情愉快才能保持持久的学术生命
下一篇:[转载]海洋施肥 ocean fertilization 人工上升流 artificial upwelling
收藏 IP: 36.102.2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