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量化”——“亮化” 精选

已有 6787 次阅读 2012-12-21 14:52 |个人分类:假语村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量化, 亮化

前天写了篇“量化!量化”,有不少评论。
 
吕喆老师说:“从此开始拒绝量化,开始亮化”——大概是最近参加了不少评审会——至少最近的973项目结题不是数文章,而是讲“亮点”了。
 
有人问:“王老师,中国目前的12.5的大项目有多少个是经过3,5个月,最多两年,由一两个国内的教授,加上一帮在读博士生copy出来的,翻译出来的想法啊。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科研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取消量化,到项目验收的时候扯几个淡完事儿。”
 
但是事实是,经过这些年“抓”SCI,现在每一个这样规模的项目结题的时候文章没有两三百篇,也有一百多篇。甚至笔者这几天参加的一些主要是工程方面的项目,SCI也是百篇的规模!这正是现在大项目的评审基本上取消量化,开始“亮化”的原因!
 
不仅项目总结开始突出“亮点”,专家们问的也都是:成果在国际上影响如何?对重大或关键科学问题做出什么贡献
 
闵老师问:“‘主要看成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对重大或关键科学问题的贡献。’怎么看法呢?也就是怎么衡量呢?”
 
这才真正可以看出项目负责人的水平,更可以看出专家的水平!
 
如果专家自己没有那个水平和眼力,项目组拿几百篇SCI交差在现阶段已经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把自己项目里各个课题组发表的文章都要来列个表,这是秘书做的事情。可是以前在“量化”评价时期,项目负责人总结的时候这是重头戏。数数文章来判定项目成果的水平,这也是秘书就会的事情。可是在“量化”评价时期,专家也可以把这个作为主要判据。
 
怎么看成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对重大或关键科学问题的贡献?这是要水平的,不是让秘书列列表、数数文章就可以应付的。项目负责人要在一个项目完成的大量工作里找到这么几个亮点,评审专家要能判断出这些亮点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对重大、至少是关键科学问题有没有贡献、以及贡献的重要性:这要求项目负责人和专家都要有高水平的学术鉴赏力。
 
这里没有统一的、可以量化的标准!需要的是对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刻理解。
 
就说刚结题的一个973,几百篇SCI;论影响因子,近10篇PRL,还有Nature Physics等等。就是列亮点都可以列十几个。“量化”评价,很容易“交账”。但是要问对重大或者至少是关键科学问题的贡献的话,其中哪几个真正够得上?怎么判断?如何评价?这就需要专家的水平!而这不是看看引用率就能判断的。如果叫笔者说,对磁约束聚变能源研究,就要看对未来聚变能源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稳态运行、燃烧等离子体物理、聚变堆材料有何贡献?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有什么重要贡献?
 
这么一看,可以知道:燃烧等离子体物理的alpha粒子输运研究、特别是alpha粒子加热后变成氦灰的排出问题,就是关键科学问题;有一篇关于energetic particle输运研究的工作,其结论与此密切相关,可以算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用这个标准衡量,几百篇文章里,会有几个工作(不一定是几篇文章,每个工作可能是一系列文章,也可能关键性工作只是发展了一种测量手段、没有文章)够得上?大家就会有共识。
 
如果专家没有评价“对重大或关键科学问题的贡献”能力,只是依赖SCI,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永远也就在现在的水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6-644989.html

上一篇:末日Eve
下一篇:【微博】雪里行车情更迫
收藏 IP: 124.160.216.*| 热度|

22 曹聪 杨昆 梁建华 安海龙 王春艳 郭向云 刘艳红 杨正瓴 张玉秀 徐晓 刘瑞亭 黄晓磊 戴德昌 韦玉程 吕喆 王满喜 曹裕波 曾思良 张鹏举 flighteer kaien Leviy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2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