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kysdc 地球科学苑-地学科普与地质灾害

博文

丹霞山历险记 精选

已有 10055 次阅读 2017-10-23 15:17 |个人分类:游记往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历险记, 丹霞山, 朱比特, 僧帽峰, 黄巢寨

   2016年4月27日,与刚刚认识的大丹霞景区户外达人朱比特一起考察丹霞东部群峰。我们走的是一条非景区路线,在朱比特的带领下,很快就绕到羊州寨脚下,见到了之前一直想见的地质现象—大型蜂窝洞穴。那天天气奇好,一路上,纵横起伏的丹霞地貌伴随着变幻莫测的蓝天白云,组合成无数梦中都想象不到的绝美风景。

这位蹲着拍照的就是大丹霞地区的户外达人朱比特,他可以在比照片中更窄的墙状山上跑来跑去

这是朱比特户外旅行时发现的新物种——丹霞兰,目前只在丹霞山发现


走近丹霞景区的东部群峰

羊州寨

美丽的丹霞地貌

我一直想考察的大型蜂窝洞穴

   顺利完成预计的考察任务后,天还尚早,于是朱比特又带我考察黄巢寨。从羊州寨到黄巢寨的路已经很长时间没人走过,路上长满了荆棘和杂草,有时已经完全分辨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悬崖绝壁。以至于户外经验极其丰富且多次到这里考察的朱比特居然带我绕了两次弯路,终于在晚霞的前面赶到了黄巢寨,又狂拍了无数照片。

在黄巢寨等日落,照片中的人物为朱比特

晚霞映衬下的僧帽峰


   日落后,我们开始下山。白天考察时,连续不断“品尝”鉴别丹霞崖壁上的白霜是否为盐类物质,肠胃已经有了不适的感觉,到黄巢寨时肚子明显不适,下山的路上开始狂拉肚子!沿途的道路多处被雨水冲断,好在朱比特极其熟悉路线,左拐右绕地沿着残破的小路尽快向山下撤退。终于,在朱比特的头灯照耀下,在晚上8点多钟接近了目的地,这个时候,我开始有了松懈的情绪,体力也略感透支。

   刚刚放松警惕性,没过几分钟,就突然踩空,头下脚上地悬在了半山坡当时周围已经漆黑一片,还好没有任何慌张。只听见不远处明显的溪水声。走在前面探路的朱比特快速绕到我的下面,查看我的头部与沟底的距离。当时我头下脚上,左手攥着随手抓住的藤条,右手的木棍刚好柱在山坡上,可以做一点点的支撑。左脚勾住了另一根细细但还比较结实的藤条,右脚则完全悬空,身后背着一个10多公斤的摄影包。我当时唯一担心的是头下会不会是个深水潭。

   说时迟,那时快。朱比特三步并做两步已经绕到了我下边的沟里,迅速查清了地形。他告诉我,我的头部距离沟底不到2米,但因为浓密灌木的阻隔,他的手还够不到我。知道了这点高差,并且没有深水,我立刻轻松了许多。这点距离,不用甩掉摄影包就可以溜下去了。于是我想法绕开左脚的藤条,两腿向右侧一摆,身体立刻旋转180度,变成了头上脚下的姿势,并顺势向下滑到沟底,在朱比特的接应下,顺利脱困。当时没有想到手脚是否被藤条滑破等,而是想到我的相机和存储卡会不会挤坏或摔,一天所照的美景会不会荡然无存。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回到宾馆查验时,相机和存储卡都完好无损。

   2016年4月27日这一天,野外时间恰好12小时,徒步总行程近25公里。这是我多年从事地质工作以来,最为刺激也最为惊险的经历之一。

大型岩洞中黄巢寨

本文文字曾刊登在《中国科学报》 (2017-09-22 第1版)科学家历险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1082107.html

上一篇:说说最近墨西哥的大地震
下一篇:2017科普流水账
收藏 IP: 113.200.162.*| 热度|

42 史晓雷 曾泳春 李哲林 赵建民 蔡小宁 文克玲 彭渤 黄永义 曾云 姬扬 秦四清 杨正瓴 迟延崑 张能立 王振亭 尤明庆 徐长庆 王从彦 郭向云 张启峰 张叔勇 孟津 朱晓刚 曹广福 张珑 邹桂萍 鲍海飞 杨学祥 徐令予 冯大诚 姚伟 章雨旭 吕洪波 汪晓军 宁利中 刘钢 刘炜 张中欣 黄宣东 zjzhaokeqin puhj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