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部近些年来的中、强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其主要原因在于房屋坍塌和次生地质灾害,后者是山区所特有的。
科学网在地震灾害及其防御科普方面,能够发挥及时而专业的作用。然而,在科普博文的严谨性方面,尚存在不足,尤其不应该出现“屁股决定脑袋”式的逻辑问题。
例如,人们已强烈批评地震局不能因为怕引起社会恐慌而不搞地震短期预报,却又以 会引起恐慌为由批评临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对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和局限性,需要科学评估:地震预警系统缘何未能挽救更多生命? (2014-08-06)。由近6年来相关传媒信息进行梳理,我国主管部门大致在2009-2010年对其进行了论证,之后立项在福建省开展地震预警及地震烈度快报系统试点工程建设,目前已进入即将全面推广和规范化管理阶段。这个系统的建设,至少对地震烈度快报乃至应急救灾决策,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一些年的努力,中国地震局现在正式公布一次地震的烈度图要比汶川地震时的快多了(如下图及其链接),以后按理说可以更快。
又如,针对我国西部震害强调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减灾作用时,经常在科学网能够看到,历次震灾统计表明,地震中95%人员死亡是缘于建筑物的倒塌。而在讨论我国西部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严重性的文章中,人们很容易根据统计数据估算,汶川、玉树、芦山、定西、昭通等破坏性地震,由房屋坍塌导致的人员死亡比例远低于95%,与大范围的统计数据结论相比,区域特征是那么地显而易见!
其实,国家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对乡村民居抗震能力提升早已给予了关注,在汶川地震大灾之前,科技部就在科技支撑计划中立项进行示范研究,更早的时期已在新疆开展了民居抗震房屋建设试点。但在短期内大范围全面根治地震灾害威胁,谈何容易:浅议我国乡村地震灾害防御的两个关键问题 (2014-08-0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