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读到陆游《春晴泛舟》: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想起小时候每年在家乡(原安庆地区东部,2015年底并入铜陵市)的池塘边和田埂、小山坡上见过的,浑身茎叶毛绒绒的野草“米曲”(乡音字)。经检索,才知道这草的正式名称是鼠麴草。三月三和清明节前,嫩草和粉做耙(饼),江浙人称呼为清明团子。植物学介绍,该草的茎叶可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用,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鼠麴草之所以得名,“鼠”字是因为它的叶片从形状到毛茸茸的特征,都和老鼠的耳朵相似,因此这种草还有个别名叫“鼠耳”;至于“麴”,本意就是用粮食酿酒时所用的酒曲,鼠麴草花的黄色和酒曲类似,所以民间干脆也把这种植物称为“米麴”。
幼嫩的艾蒿,也能做粑,但气味要浓得多。印象中在我的家乡,还是用鼠麴草做粑的更为普遍。
(图片源自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