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bo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bolu

博文

考察赤峰市巴林左旗召庙景区第四纪冰川地貌(欢迎批判) 精选

已有 12688 次阅读 2015-5-11 17:06 |个人分类:地学探讨|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赤峰, 巴林左旗, 召庙, 北五台, 真寂之寺

   20150502日,我与赤峰学院几位同仁共同对赤峰市巴林左旗南部召庙(号称北五台”)景区的花岗岩山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为今年09月召开的全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讨会准备现场考察路线。

   巴林左旗民委阿主任放弃自己的休息,事先联系了景区负责人宋经理等、真寂之寺的主持苏和师傅,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帮助与陪同下完成了野外考察线路的选定。

    中午11点之前我们在真寂之寺食堂享用了简单的奶茶和点心后就出发了,为我们带路的就是住持师傅和他的助手们。

   晚上我们住在巴林左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一家新开张的宾馆里,阿主任和夫人设私宴盛情款待大家,并为我们演唱了蒙古族歌曲。忘不了那原生态的草原美食,更忘不了阿主任那声情并茂的演唱!

   在此特向北五台景区的管理人员表示感谢,向真寂之寺的主持师傅们表示敬意。

   最后,向热情好客而又多才多艺的阿主任表示感谢。希望九月份再次欣赏他的歌唱!

      中国东部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这是个在中国地学界争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为了通过共同探讨和野外考察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第四纪学界近年来先后在兰州和青岛召开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尽管前两次会议和考察现场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争议,但大家的共识是:加强学术交流和共同的现场考察。于是决定第三次研讨会在赤峰召开,而野外考察线路选在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和巴林左旗召庙花岗岩景区。

      我从2004年开始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与赤峰学院的同仁们多次考察巴林左旗南部的召庙地区,也有相关文章发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我个人对该花岗岩山区地貌景观的最新解读,以便与不同认识的学者讨论(同时为今年的学术会议讨论做个铺垫)。

      召庙花岗岩体为燕山期花岗岩,以粗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除了石英外还有大量的钾长石和部分斜长石。之所以形成现今的地貌,主要地质营力是第四纪冰川,而且应该是第四纪大陆冰川。简单地说:在几万年前,赤峰北部曾经覆盖着一个大冰帽,在召庙花岗岩区向NNE方向运动,形成了下图卫片显示的地貌格局。下面的认识是我个人的,尚未发表论文。若引用请注明出处,同时欢迎有理有据的批评与讨论。

      上图的箭头是我判别的巴林左旗南部漫过花岗岩山区的冰盖之运移方向,这种侵蚀造就了召庙花岗岩区的基本地貌特征(卫片图据Google Earth)。


      上图是我解译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之主要标志点。其中:大型羊背石和山脊壶穴是大陆冰川发育时形成的,而冰斗、刃脊、角峰等是在大陆冰川退缩后由低山区的山谷冰川侵蚀而成(这些点我都跑过,有的不止一次,有相关证据,不是根据卫片猜测的)。



      请注意这种延伸方向与地面一致的特殊节理----exfoliation,我将其翻译成“剥离面理”,文献中也有人称其洋葱构造(Onion structure)或层节理(sheet jointing),其成因至今在国际地学界仍有争议,我认为与第四纪冰川的重压有关(见上下两图)。


      下面多张图片中展示的是在本区花岗岩山脊分布广泛的壶穴(英文名称:pothole)。“壶穴”这个词汇已经在地学文献中存在一百多年了,而中文翻译也几十年了。从1997年地质科学院韩同林研究员在河北花岗岩山脊发现大量壶穴(韩同林研究员称其为“冰臼”,而这个词在国内地学界也存在几十年了,英文名称应为:glacial pothole)起,国内地学界关于壶穴的成因争议一直没有结束,因为第四纪学界主流观点否定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冰川作用。

      近年来有学者创造了一个新词----岩臼,并用英文“mortar”代表之。我曾经发文反对这种乱创新词的做法,但现在这种趋势没有停止,而且在很多花岗岩景区还有泛滥之势。如果大家都乱用新词而不遵从规范,今后地学界就会更加混乱,学生都不知道到底用什么词汇了,如何与国际同仁们交流?同行间如何讨论?我在这里猜测:也许有人有意避开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的争论,但这不能将国际上早已通用的”pothole“和国内使用几十年的”壶穴“废弃掉。此外,”岩臼“一词的创造者也没有发文定义其命名来由,也没有解释”mortar“的国际定义,这种造词是非常不恰当的。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查阅国际文献,也欢迎该词的制造者以各种形式公开批评与讨论。



关于壶穴等的定义,请参见我2008年的一篇博文,以利讨论或不同观点的人士批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33348.html

附上我发表的几篇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


吕洪波,徐兴永,易亮,李萍,2012. 山东鲁山混合岩表面发现第四纪冰川剥蚀的直接证据颤痕。地质学报,863):514—521

吕洪波,章雨旭,王俊,2010,北京延庆白龙潭被揭示为一巨型山谷壶穴。地质论评,566):885—887

吕洪波,任晓辉,许民,欧阳江城,2010,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地质论评,565):693—702

吕洪波,章雨旭,2008,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地质通报,276):917—922

吕洪波任晓辉,许民,欧阳江城,2008,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地质论评,542):192—198

Lu Hongbo, Yan Shiyong, and Zhang Yue, 2007,Quaternary glacio-erosional landforms in Laoshan Mountain and their constraintson the origin of Jiaozhou Bay, Qingdao,

east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5 (2): 139—148.

吕洪波,任晓辉,杨超,2006,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地质论评,523):379385

吕洪波,杨超,2005,山东新泰青云山发现第四纪大陆冰川遗迹。地质论评,515):608


同时附施雅风院士的两篇论文:

施雅风. 2010. 韩同林的“冰臼论”是对花岗岩类岩石负球状风化的误解。地质论评, 56(3): 349--354.

施雅风. 2011.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发育第四纪冰川的可能性? 地质论评,57(1):44--49.

本人有幸与施雅风院士通过发表论文进行专题讨论,虽然观点不同,但施先生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及他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可惜他已于2011年仙逝,与他老人家的对话只能终止了。上传一篇与施雅风院士讨论的论文。见附件。

吕洪波2010 再论山脊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_兼与施雅风院士商榷.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889386.html

上一篇:利用Google Earth判别北京沙尘暴来源
下一篇:甘肃张掖冰沟丹霞地貌形成机理解析
收藏 IP: 221.0.153.*| 热度|

34 陈小润 朱晓刚 李学宽 罗勤民 陈桂华 梁光河 陆俊茜 彭渤 王桂颖 陈智文 冯大诚 陈彬 张晴 高建国 宁磊 朱晓青 黄永义 李明坤 贺静 李土荣 徐耀 陈楷翰 杨正瓴 逄焕东 李莉 张晓良 杨学祥 苏光松 刘光银 张星 高敏 邓西里 chaijf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